芒康鹽井制鹽技藝:鹽井鹽田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地區(qū)芒康縣境內,分布在納西鄉(xiāng)和曲孜卡鄉(xiāng)兩個鄉(xiāng),距離縣城100公里左右,瀾滄江邊。鹽井鹽田的鹽業(yè)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歷史考證唐朝時期鹽井就有曬鹽的歷史。鹽井鹽業(yè)生產是目前全國甚至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曬鹽方式,也是最原始的曬鹽方式,與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時的作業(yè)方式一樣,不僅生產工具原始,方式也是最原始的,純屬于天然的風干。鹽民從瀾滄江邊的鹽鹵水井中以木制的背水筒背上鹵水倒在各自的鹵池中風干濃縮,再倒在鹽田進行風干,結晶成鹽。
江達波羅木刻雕版技藝:藏族宗教文化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波羅古澤木刻雕版起源于1676年,由當時的德格第12世土司、第6世法王卻吉·登巴次仁發(fā)起,當時四川的德格、白玉、以及西藏的江達都隸屬德格土司管轄,加之當時盛行佛教,用于印制佛教經文及圖案的木板雕刻工藝 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和壯大,推動了波羅木刻印刷技術的全面發(fā)展。在整個清代期間,土司、宗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較原始的制版刻板方法,兼收并蓄各種學科歷史文獻和各教派典籍,在寺廟刻制數以萬計的木刻雕版?,F今位于四川省的全國重點保護單位“德格印經院”中百分之80以上印經版均為昌都地區(qū)江達縣波羅鄉(xiāng)所制。
強巴林寺酥油花制作技藝:祈愿酥油花的制作方法是:制作工具主要用榆波樹木材浸酥油并烤火而制。所用酥油必須是冬季牦牛奶所產新鮮酥油,其材質具有可隨手提拉的柔軟細膩和使擺塑作品的臉和手等顯得生動潤澤的特點。酥油中根據需要調配紅、黃、藍、綠、黃丹等礦石顏料,因此,用酥油彩塑成的佛祖天神、高僧活佛、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無不逼真美觀、栩栩如生。具體制作從正月初七開始,四十多僧人共需9天完成。寺廟的作坊里除了藝僧,沒有他人,擺塑時在寒冷的房子里,雙手不斷浸泡在寒水中,用冰冷的手把極易熔化的酥油擺塑成各種形象。如此奇妙的手工藝術除青藏高原外其它地區(qū)所罕見,特別是現如今青藏高原許多地方還沒有恢復供奉神變法會祈愿酥油花的傳統(tǒng),因此,香客和游人見到強巴林寺祈愿酥油花時無不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所折服。
嘎瑪藏族佛像鍛造工藝:昌都是西藏文化與內地文化交匯融合的重要地區(qū),昌都民間金屬工藝在歷史上就很發(fā)達,尤其佛像鍛造工藝影響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qū)的宗教藝術。
昌都的佛像鍛造是典型的藏族金屬工藝,主要集中在昌都縣噶瑪鄉(xiāng)、柴維鄉(xiāng)等村落中,通過家族繼承與師徒傳承,需要長期的學習實踐才能掌握,特別是使用各類鐵錘與各類砧子直接塑造形體的技藝是典型的藏族地區(qū)傳統(tǒng)技藝,該鍛造技藝應是世界獨一無二。在歷史長河中西藏民間匠人繼承吸收了內地鍛造技藝與古代尼泊爾的傳統(tǒng)金屬工藝,然后結合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逐步形成今天的昌都嘎瑪藏族獨特的佛像鍛造工藝。
昌都縣的佛像鍛造技藝與宗教、文化有緊密的關系。嘎瑪噶舉教派的祖寺嘎瑪丹薩寺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直接促進嘎瑪藏族佛像鍛造工藝的發(fā)展。嘎瑪丹薩寺是嘎瑪噶舉派創(chuàng)始人嘎瑪巴·都松欽巴(Karma-pa-dus-gsum-mkyen-pa)于1147年建造,并在此收徒傳法創(chuàng)建嘎瑪噶舉派,嘎瑪噶舉派在后來創(chuàng)立活佛轉世制度對藏傳佛教采用活佛轉世來確定宗教首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都松欽巴被尊為第一世嘎瑪巴活佛。在嘎瑪丹薩寺建造過程中從內地和尼泊爾聘請了大量優(yōu)秀的金工匠人,建造完畢后一部分優(yōu)秀的銅匠留在這一地區(qū),經過幾百年的努力把這些傳統(tǒng)的佛像鍛造技藝傳承至今。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