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 0891-6325020

        數(shù)字報系

        移動端
        您當前的位置:西藏新聞網(wǎng) > 昌都

        丁青縣大型歌舞詩“夢回溯源—《瓊熱巴》”:讓熱巴文化藝術魂歸故里

        2018年11月13日 12:22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    記者 曉勇
        分享到:    

        大型歌舞詩“夢回溯源—《瓊熱巴》”首演現(xiàn)場——從民間藝人手中傳承“瓊熱巴”。

        大型歌舞詩“夢回溯源—《瓊熱巴》”首演現(xiàn)場——豐收時節(jié)載歌載舞的瓊布丁青農(nóng)牧民。

        大型歌舞詩“夢回溯源—《瓊熱巴》”首演現(xiàn)場——熱巴藝術中不可缺少的面具文化。

        寒風與日光競賽般地飆著人間冷暖,這是大自然在向雪域高原的萬物生靈傳達著冬天已悄然臨近的訊號。

        連日來,位于拉薩西郊的西藏自治區(qū)藏戲藝術中心,從清晨到日暮,總能聽到鼓聲從遠至近傳來,伴隨著時而奔放、時而緩重的節(jié)拍,從熱巴儀式開場,在鈴與鼓時而自唱,時而對歌的競技中,融合遠古說唱與面具文化,藝術地再現(xiàn)了熱巴文化藝術的起源、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同時整合昌都市帶有明顯地域特色的各類歌舞,一臺具有藝術性、舞臺完整性的歌舞文化盛宴徐徐展開。

        這是大型民族歌舞詩“夢回溯源—《瓊熱巴》”所有演職人員正為拉薩首演做著最后的沖刺排演。

        這部歌舞劇由素有“中國熱巴藝術之源”美稱的丁青縣,特邀自治區(qū)歌舞團創(chuàng)研室國家二級編導加永江村擔任總導演共同傾力打造。從收集熱巴流派、舞蹈音像視頻、老藝人故事等資料到演員選拔培訓,整整歷時兩年。這部反映熱巴文化藝術歷史脈絡的歌舞詩,既是丁青縣力爭用熱巴藝術之源打造的縣域文化名片,也是近幾年丁青縣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重要見證。

        參與演出的60名演員中,除24位丁青縣民間藝術團成員外,其余全部選拔自丁青縣各鄉(xiāng)鎮(zhèn)的農(nóng)牧民群眾,包括22名貧困農(nóng)牧民。這是丁青縣發(fā)揮文化優(yōu)勢,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體現(xiàn)。

        瓊布丁青:傾力打造縣域文化名片

        丁青,位于西藏昌都市西北部,素有“中國熱巴藝術之源”的美稱。作為瓊文化發(fā)祥地的丁青,神奇的熱巴藝術在這里孕育。源于“象雄”歷史,流傳于瓊布丁青的熱巴藝術也被稱為“瓊熱巴”,“瓊熱巴”傳承古老、流派眾多,技藝高超,是藏族民間舞蹈中不可或缺的獨特門類。

        說起丁青縣打造大型民族歌舞詩“夢回溯源—《瓊熱巴》”的初衷,丁青縣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文物局)局長洛追江村說,早在2002年,丁青縣就被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命名為“熱巴藝術之鄉(xiāng)”,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熱巴已經(jīng)是丁青對外的一張品牌文化名片了。

        洛追江村說,為提高人民群眾的自豪感、認同感,堅定丁青文化自信,丁青縣積極響應新時代新號召,在昌都市文化局的指導下,與昌都市群藝館協(xié)作,特別邀請了自治區(qū)歌舞團青年編導加永江村,共同打造了這部大型民族歌舞詩“夢回溯源—《瓊熱巴》”。

        11月8日晚,在一片觀眾的歡呼聲中,大型民族歌舞詩“夢回溯源—《瓊熱巴》”正式向世人拉開其神秘面紗。

        千百年來,熱巴藝術的鈴與鼓時而自唱,時而對歌,在輕歌曼舞中體味人間百態(tài),在狂野奔放中綻放生命最初的豪情。熱巴鼓分兩面,善惡一念,人立中間,德藝雙成。整部歌舞詩由序《鼓魂》和尾聲《丁青印象(鼓潮)》及四個篇章《鼓靈不滅》《鼓韻長久》《鼓緣相惜》《鼓舞夢想》組成。整劇從跳熱巴儀式開啟,運用敘事的手法,講述了最初的熱巴藝人對弘揚熱巴文化作出的貢獻,以熱巴文化歷史發(fā)展脈絡為主線,熱巴藝人學藝之路為輔,訴說熱巴起源及當前的發(fā)揚、傳承和保護現(xiàn)狀。

        舉家上路,獻藝謀生。每一回的行藝,都是一場遷徙,更是一次修行。當塵封的鼓敲出震天的響,人與鼓之間便生出了感應。

        在現(xiàn)實中,因生活環(huán)境、地理交通、時局變化等歷史原因,流傳于丁青的熱巴藝術也曾經(jīng)歷了從固步自封到開拓發(fā)展、從繁榮發(fā)展到一度萎靡不振的歷史。而今,得益于黨和國家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力度的不斷完善,從國家到自治區(qū)相關制度的優(yōu)越性,以及不斷加深的政策扶持力度,丁青熱巴藝術正助力丁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縣。

        目前,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丁青熱巴藝術擁有2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名縣級傳承人以及1400余名民間藝人。

        作為“中國熱巴藝術之源”,近年來,丁青縣加強對民間熱巴藝人和熱巴藝術的保護力度。自2000年開始,為展現(xiàn)丁青熱巴的神奇魅力,探索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的道路,丁青縣每隔兩年舉辦“熱巴藝術節(jié)”,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17屆。全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相繼成立“熱巴業(yè)余演出隊”,64個村(居)均建有村熱巴文藝隊,舉辦過以熱巴舞為主的各種文體活動?,F(xiàn)在,丁青縣正積極準備修建熱巴傳習所,用于表演、傳承、觀賞。

        編導加永江村:讓熱巴文化藝術魂歸故里

        藏族傳統(tǒng)的熱巴藝術是以鈴鼓為主,融說唱、諧(歌舞)、雜技、氣功 、短劇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分布于西藏昌都、丁青、工布、那曲等地及云南、四川、青海、甘肅等藏族聚居區(qū)。

        當丁青縣相關部門聯(lián)系到自治區(qū)歌舞團創(chuàng)研室國家二級編導加永江村,請他打造一臺關于熱巴的歌舞晚會時,加永江村有過遲疑。他說:“我對熱巴藝術的了解只限于表層。因此,我的前提條件是先要去當?shù)貙嵉亓私饷袼缀惋L土人情,最主要的是要了解熱巴藝術的歷史和文化脈絡。而在隨后的實際調(diào)研和了解熱巴文化的過程中,我才真正地喜歡上了這門藝術。我知道丁青縣想用熱巴藝術來打造文化名片,基于這種考慮,我們有必要坐下來進行一次深度的交流和溝通?!?/p>

        在深入溝通過程中,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加永江村提出整臺歌舞不能完全以原生態(tài)呈現(xiàn)的理念。他說:“整個社會在發(fā)展。世界文化在融入當下西藏這片土地時,我們需要固守本民族的文化,但在此基礎上,一定要有創(chuàng)新?!?/p>

        重新詮釋和定位結構時,要考慮到基礎演員中只有24位是民間藝術團演員,剩余全部來自基層農(nóng)牧區(qū),這讓加永江村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他說:“難度很大,可我已經(jīng)夸下??谡f不想再展現(xiàn)完完全全原生態(tài)的概念了?!?/p>

        當所有的創(chuàng)意和落地方案形成時,由“文化盛宴”打造“文化名片”的理念已然成型,專業(yè)性是必須的,排練過程中將遇到的困難也是難以想象的。

        “我對演員每一個動作都作了一些考察和研究。因為,從我本身而言,既然接了這個活,只能‘講究’,不能‘將就’”加永江村解釋說。

        加永江村介紹道,前期將近3個月的排練難度非常大,不少縣藝術團成員和從鄉(xiāng)里選拔上來的群眾演員因為受不了高強度的排練而退出。

        事實上,雖然從國家到自治區(qū)層面的保護力度一直在加強,但加永江村也在前期實地調(diào)研中看到,瓊布丁青熱巴藝術的一些內(nèi)容實際上是流失了。

        在曾經(jīng)的瓊布地方,熱巴藝術根植于民間,是浪跡天涯賣藝為生的藝術。時而歡快,時而持重的熱巴舞能淋漓盡致地表達民間藝人骨子里的那種滄桑與豪邁感。

        “可當下的年輕人對這種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并不是很愿意接受,造成傳承人斷層嚴重?!奔佑澜逭f。

        加永江村認為:“我們總說創(chuàng)新,但老一輩留下來的東西首先沒有繼承好,這是整個西藏舞臺藝術中,不光是熱巴藝術的一個現(xiàn)象。致使創(chuàng)作藝術中一些主觀的、不符合本民族審美的動態(tài)、結構會出現(xiàn),導致西藏當下整個舞蹈藝術界變成了一個沒有門檻的藝術門類。這種態(tài)勢對今后的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就比如熱巴而言,可能就只停留在動作層面,而沒有去深挖它的歷史背景和脈絡,這就是我之前所說的過于膚淺?!?/p>

        說起西藏的文化藝術與宗教不無關聯(lián),“瓊熱巴”也不例外。將瓊布丁青熱巴與古象雄的歷史脈絡在一個短暫的時段、局限的舞臺劇中表達并非易事,于是,劇中展現(xiàn)了一個古道來演繹傳播的歷史路線。

        鼓道上行藝的熱巴藝人們走過,古道上販茶鹽的馬幫走過,古道上永遠屹立的是康巴人不屈的靈魂。

        整劇從熱巴老藝人的一生開啟,在經(jīng)歷了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后,最終老藝人并不孤單,在他的身旁聚集了一群年輕人,他們成為這一文化藝術的傳承者。

        熱巴藝術的根深深地扎在了瓊布丁青的山山水水,熱巴藝人的魂蘊藏在藏東的綿綿山脈,迸發(fā)在勞動人民火熱的生活里。作為總編導的加永江村想以此緬懷那些為熱巴藝術付出過生命、青春和時光的每一位先人,也用這樣的方式激勵新時代的傳承人。

        在重新認識或定位熱巴這門藝術的過程中,加永江村說自己受益匪淺。他說:“熱巴藝術不是單一的舞種,它的儀式感很強,門類很廣,有表演、說唱、雜技、氣功等等,熱巴藝術本身的動作內(nèi)涵豐富……因此,我是想通過這樣一部劇,重新追尋民族審美文化,讓瓊布丁青熱巴文化藝術的精髓魂歸故里,再從這里開枝散葉,向外發(fā)揚光大。”

        加永江村說,首演絕對不是這部劇的終極,它還有上升的空間。因此,他希望聽到更多批評與指正的聲音。“一部真正的文藝精品,需要時間來打磨,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p>

        一群非專業(yè)演員:極力呈現(xiàn)熱巴文化藝術精髓

        當帶著歲月年輪的鼓槌和熱巴鼓,在演繹者滄桑的擊鼓聲與空靈的舞技中表現(xiàn)時,讓人驚嘆這一地域文化的寬廣與深厚。

        熱巴鼓承載著記憶,鼓舞著人們不斷前行。有熱巴藝術的土地,就有傳播真善美、鞭打假惡丑的文化使者。

        上世紀80年代,全區(qū)范圍內(nèi)進行了一次收集、搶救、整理民間文化藝術工作。作為藏東昌都民間三大歌舞藝術的熱巴、玄子、鍋莊自然成為被搶救的重點。

        迄今為止,流傳于丁青的四大熱巴藝術流派中,最負盛名的當屬瓊布丁青覺恩鄉(xiāng)的窩托熱巴。據(jù)說,距今已有 近千年的歷史。

        丁青縣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文物局)局長洛追江村說,覺恩鄉(xiāng)窩托熱巴所在地叫達雜通,在這里,除了有熱巴第一村、第一家外,還有一種神奇的熱巴樹,其葉可入藥。在丁青縣,每到一定時節(jié),一些藏醫(yī)會專門去撿這樹的葉子。自古時,覺恩鄉(xiāng)達雜通窩托熱巴藝人跳熱巴前,總要在這棵樹前舉行儀式,這是民間藝人向自然祈求借用場地的儀式。

        除了窩托熱巴外,丁青縣還有流傳于桑多鄉(xiāng)的冬洛熱巴,也叫康沙熱巴,距今有 500 多年的歷史,屬家族熱巴;流行于色扎鄉(xiāng)的多瓊熱巴,也叫色扎嘎踔熱巴,距今有 370 多年的歷史,這是昌都境內(nèi)至今活躍于舞臺的重要熱巴流派之一;流行于尺牘鎮(zhèn)的祖化熱巴,距今有900多年的歷史,其特點是將熱巴和降神文化進行糅合,從而產(chǎn)生的一種熱巴流派。

        在西藏自治區(qū)藏戲藝術中心舞臺后側的一間化妝室,20歲的次旦卓嘎站在鏡前,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一個舞蹈動作。

        擁有一雙清澈雙眸的次旦卓嘎是大型民族歌舞詩“夢回溯源——《瓊熱巴》”的女主角之一。也是該劇24位丁青縣民間藝術團成員。她也是流傳于丁青縣熱巴藝術四大流派之嘎踔熱巴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丹增曲達的孫女。

        “我從小就和爺爺學跳熱巴,后來有機會成為縣民間藝術團的一員,現(xiàn)在又有幸參與到這個劇目,這是我此生最榮耀的一件事情。”次旦卓嘎說。

        自去年起在縣里參加集訓,至今年6月到拉薩進行更加嚴苛和專業(yè)化的培訓,次旦卓嘎面帶微笑說:“訓練真的很苦,但是,自己想要繼承爺爺和老一輩丁青民間藝人的熱巴藝術夢想也正在實現(xiàn)中,所以,很感謝縣里傾力打造這樣一部劇?!?/p>

        在幾天的排練過程中,舞臺上演員們聽著臺下總導演加永江村的口令,身隨燈光移動,坐在觀眾席的次仁拉索緊盯著舞臺,不一會兒,又站起來忙著一些瑣碎的事情。次仁拉索是丁青縣民間藝術團團長。他說,因為需要管理整個團隊的演職人員,每天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要忙,所以,他很遺憾不能參與到劇目的演出中?!凹幢闳绱耍胰匀缓芨吲d地看到我們縣打造了這樣一部屬于熱巴文化藝術的劇目,我相信這將進一步發(fā)揚和繼承丁青熱巴文化藝術?!?/p>

        2006年5月,熱巴舞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7年丁青縣獲得“首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節(jié)”的“太陽神鳥金獎”。

        2018年參加“全區(qū)首屆高峰論壇及熱巴展演比賽”中,丁青熱巴榮獲團體金獎“金鼓獎”、唯一一個“熱巴舞傳承貢獻獎”、男子個人技巧“金鈴獎”、女子個人技巧“金鼓獎”、作品《瓊熱巴》及《窩托熱巴》分別獲得團體“優(yōu)秀獎”等六項重獎。

        丁青縣委常委、副縣長孫勁說,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空前的文化自信推動空前的藝術發(fā)展,這是丁青縣作為熱巴藝術之鄉(xiāng)的底氣。丁青縣正全力挖掘的熱巴文化藝術將主旋律和文化多樣性有機統(tǒng)一,使之煥發(fā)新的活力,促進丁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繁榮發(fā)展,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復興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責任編輯:益西旺堆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xié)議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久久精品淫乱视频,无码专区影视网站,亚洲激情激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