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3日,在授牌儀式上,拉薩城關區(qū)娘熱鄉(xiāng)民間藝術團的姑娘小伙子們再次跳起“拉薩朗瑪”。
朗瑪這種藝術形式常見于各類與西藏有關的大型文藝節(jié)目中。
孩子的喜愛是朗瑪藝術延續(xù)傳承的基礎。
拉薩朗瑪。
由西藏拉薩城關區(qū)娘熱鄉(xiāng)民間藝術團長期出演的“拉薩朗瑪”2009年6月23日獲正式授牌,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文是《西藏商報》6月29日轉發(fā)的由李曉東、廖東凡和平措扎西采寫的相關文章。
在綿密的樂器聲中,洛桑突然高喊一聲“啦嗦”之后,一切都被緊隨而來的踢踏舞步加速、加熱了。這種被稱為“西藏踢踏舞”的朗瑪堆諧有120種舞步,除了個別已經失傳之外,洛桑是繼承這些傳統(tǒng)踢踏舞的民族藝人之一。他和他的藝人朋友們每天晚上在一個無名的小朗瑪廳演出,我們也沒有想到,與洛桑的偶然相識,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批潛藏在民間多年的歌舞天才,他們是朗瑪堆諧藝術的真正傳人。
想不到,與洛桑的結緣竟然因為青稞酒。
在八廓街深處的一座大院里,洛桑的妻子開著一家小酒坊,她釀制的青稞酒在這一帶極富盛名,附近居民都來這里買酒,我也是聞著酒香來的。每次到八廓街,我都要到她家門前的院子里喝上幾杯青稞酒,和阿媽聊上幾句家常。起初,阿媽并不喜歡鏡頭對著她,兩個月后,我們就逐漸熟悉起來。
2005年前,我又來到這里喝酒,阿媽的丈夫洛桑也在,我們搬了個小桌子出來,倒上兩杯青稞酒一同邊曬太陽邊閑聊。這一聊不要緊,竟然發(fā)現(xiàn)洛桑是傳奇的民間藝術團體“朗瑪吉度”的傳人,而且,他也是120種朗瑪堆諧舞步的繼承人!
洛桑告訴我,他雖然已經退休了,但因為他年輕時曾和“朗瑪吉度”的一個藝人學習過踢踏舞,中央舞蹈學院的老師曾帶著幾個學生來拉薩,專門向他學習有關藏族踢踏舞的舞步,拍攝有關踢踏舞的影視資料。
洛桑小時候和當時拉薩很有名望的“朗瑪吉度”的成員學習踢踏舞和竹笛。年輕時洛桑曾到內地作過泥瓦工,后又回到拉薩分配到建筑公司工作。那個時候人們的娛樂生活是很單調的,他卻因為自己的音樂專長成為同事們的關注焦點。無論在內地還是在拉薩,身邊的人在工作之余總喜歡聽洛桑吹起那根竹笛,跳幾段踢踏舞,唱幾首朗瑪歌曲。退休后他和同樣喜歡朗瑪堆諧的藏大藝術系老師加拉結成好友,一起向雪康老人學習朗瑪堆諧。洛桑有些自豪地告訴我,踢踏舞的步法有120余種,現(xiàn)在雖然有些已經失傳,但他是繼承這些傳統(tǒng)踢踏舞的人。在某些藝術團體中雖然也有傳統(tǒng)的踢踏舞,但都不如他所熟悉的完整。
2006年初,我再次來到拉薩,又上他們家買酒,我們又一次坐在太陽下慵懶地喝著青稞酒。洛桑聽說我想了解有關朗瑪?shù)氖潞?,直接在紙上寫下了一個地址:“拉薩市文化局二樓”,并約我晚上10點半后去那里。見我有些疑問,便笑著告訴我:這里有你想了解的一切。洛桑說話的時候依然是一字一句。
晚上10點半我準時來到拉薩市文化局二樓,發(fā)現(xiàn)這里竟然是一家沒有名字的朗瑪廳。朗瑪廳的生意有些清淡,只有一兩桌客人,洛桑穿著整潔的絲織藏式襯衫和咖啡色長袍,手拿串鈴,與另外4個人在舞臺上正準備演出。見我進來他微笑著點頭示意,并一一介紹其他人給我認識:平措演奏揚琴;加拉吹奏竹笛;扎西多杰彈奏扎念琴;卓瑪是洛桑的徒弟,主要演唱和舞蹈就是他們兩個人。樂聲響起的時候,我一下就意識到這就是最原汁原味的朗瑪堆諧。
整個晚上,洛桑5人一直在演奏不同的朗瑪堆諧曲目,從10點半到次日清晨3點,其間休息過四五次。每次演奏幾首歌曲后,洛桑就會將手中的串鈴交給卓瑪由她來負責演奏,走下小舞臺由其他人進行伴奏,在一塊小木板上跳一段踢踏舞。有時候卓瑪也會一同參與進來跳上一段雙人舞。洛桑的舞步輕快而流暢,邊唱邊跳,常常引得臺下的客人忍不住站起來,跟著他跳,頓時,噼哩啪啦響成一片——這才是真正的踢踏舞??!
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常常來這家朗瑪廳,逐漸地也就和其他人熟悉起來。扎西多杰有一把做工很好的扎念琴,他從十幾歲就開始學習扎念琴的彈奏。加拉是藏大藝術系的老師,教授扎念琴和竹笛,他是著名的朗瑪藝術家雪康·索朗達杰的弟子,從雪康老人那里學習了大量有關朗瑪堆諧的歌舞。
無名的朗瑪廳老板是次多,幾年前,他一直在八廓街做百貨生意,出于對朗瑪堆諧的熱愛,后來干脆不做生意了,找來洛桑等5人,在文化局二樓開了這家朗瑪廳。朗瑪廳開業(yè)有一個月了,但生意一直不好,現(xiàn)在拉薩大大小小的朗瑪廳有幾十家,而類似這樣專門表演傳統(tǒng)朗瑪堆諧歌舞的卻僅此一家。加拉說,無論怎樣他都會堅持下去,因為這才是西藏最傳統(tǒng)的,也是他們每個人最喜愛的。他說,他、朗瑪廳加上這個5人樂團就是現(xiàn)今的“朗瑪吉度”,他希望會有越來越多人參與進來,將傳統(tǒng)的藏族歌舞發(fā)展下去。
因為加拉是雪康老人的弟子,我與他攀談了很久。通過對加拉的采訪我終于弄清楚了朗瑪堆諧的真正含義,為什么藏族傳統(tǒng)的五大樂器中除去扎念和串鈴還會有揚琴、二胡、京胡等樂器。
除了洛桑和加拉他們的5人團體外,西藏圣地雪巴拉姆藏戲演出公司旗下的雪巴拉姆藏劇團是拉薩另一個繼承了部分朗瑪與堆諧傳統(tǒng)的團體。
尼瑪是雪巴拉姆藏劇團的音樂指導老師。他的父親達娃頓珠是專為宮廷表演的樂師,尼瑪七、八歲開始跟父親學習踢踏舞、扎念琴。現(xiàn)在家中還珍藏著有關朗瑪?shù)臉纷V及歌詞藏本。
雪巴拉姆藏劇團出于對藏文化保護的目的,在每場藏戲表演的過程中都會穿插傳統(tǒng)朗瑪堆諧,每個片段都是經過斯倫和尼瑪精心挑選過的。
雪巴拉姆藏劇團新來了幾個小女孩,一個是藏大畢業(yè)的卓瑪,她曾在藏大藝術系專修過揚琴的演奏。一個是20歲的次央,畢業(yè)于拉薩八中。在學校里次央是校舞蹈隊的骨干,后來去了成都上計算機中專,回到拉薩后在郵電賓館里做打字員工作。因為喜歡歌舞表演,次央在參加工作后幾個月就辭職去了一家朗瑪廳里跳舞。2006年初斯倫團長和尼瑪老師經過走訪和挑選將兩人招入雪巴拉姆藏劇團。在這里,她們可以學習到真正意義上的朗瑪和藏戲。
雪巴拉姆藏劇團在每晚7點半開始演出,來這里觀看節(jié)目的客人以外賓居多,國內的游客似乎還很少。二十幾個演員常常為來此觀看的四五個客人進行演出。
“只要有人來看,即使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演出。只要我們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觀看最傳統(tǒng)的藏族歌舞?!?團長斯倫說。
背景鏈接:
什么是朗瑪?
(資料來源:《西藏人文地理》)
朗瑪一詞的真正含義說法不一,有些學者認為譯成“內廷歌舞”比較準確,有些學者則譯為“古典歌舞”。在過去,這種歌舞主要流行于拉薩、日喀則、江孜等城市中。最初的朗瑪只流傳于宮廷及上層貴族階層,后來逐漸傳入拉薩及周邊地區(qū),并迅速流傳開來,常由城市中的民間藝人表演。恰恰也是這些藝人為朗瑪?shù)陌l(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關于朗瑪?shù)臍v史及來源,至今仍是研究藏族音樂的學者們探討、爭論的課題之一。在眾多有關朗瑪起源的說法中,有一種觀點較有根據(jù)。
十八世紀也就是五世達賴喇嘛時期,當時的一名官員桑杰加措從阿里地區(qū)找來了眾多民間樂師及舞師,在拉薩組織并發(fā)展了后來被稱作為朗瑪?shù)母栉璞硌?。最初朗瑪?shù)谋硌菪问捷^為簡單,只有歌曲沒有舞蹈,而且不用樂器伴奏,后來逐漸豐富起來,并開始在拉薩上層社會中流行起來。
十八世紀末期,尼泊爾入侵西藏挑起戰(zhàn)事。西藏將領多仁·丹增班覺在與尼泊爾軍隊作戰(zhàn)失利后,被清政府誤認為叛國押往內地審查數(shù)年之久。多仁·丹增班覺是個喜愛音樂舞蹈藝術的人,在內地期間,對內地流行的音樂、歌舞、戲曲、曲藝、樂器等頗感興趣,曾學習揚琴和笙等樂器的演奏方法及技巧。后來因為疾病被準許返回西藏時,多仁·丹增班覺帶回了揚琴、京胡、二胡、笛子等多種樂器,并將這些樂器陸續(xù)充實到原來僅有竹笛、扎念、串鈴等少數(shù)樂器組成的朗瑪伴奏樂隊當中,擴大了樂隊的音響,豐富了樂隊的音色。據(jù)說多仁·丹增班覺后來還創(chuàng)作了很多新的朗瑪曲目,而朗瑪堆諧的樂隊編制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在他的手里被確定下來的。
十九世紀中葉以后,在拉薩的藏族、回族藝人的倡導下,朗瑪在拉薩居民的生活中廣泛流傳。從那時起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由藝人和愛好者們組成的群眾藝術團體“朗瑪吉度”的成員們,經常在夜間繞著八廓街歌唱表演。這些朗瑪藝人和朗瑪愛好者對朗瑪、堆諧的音樂舞蹈進行了加工,使之成為更為精彩生動的藝術形式。在該時期還增加了堆諧歌舞的快板舞段,在音樂上除去編創(chuàng)的曲目外,還增加了樂隊伴奏樂器中的串鈴。
朗瑪音樂的結構一般由中速的前奏,稍慢的歌曲段落,以及由樂器演奏的快板舞曲等三個部分組成。
朗瑪與堆諧雖然流行于民間,但其藝術特色卻有明顯差異。朗瑪?shù)母枨糠忠魳穬?yōu)美典雅,演唱者邊歌邊舞,舞蹈動作較為簡單,且幅度不大;舞曲部分音樂速度較快,表演者只舞不唱,音樂熱情活潑,舞蹈動作輕快舒展。朗瑪樂曲的前奏使用基本固定的曲調,舞曲部分的音樂,各曲基本大同小異,但歌曲部分則變化較大,所有曲目的曲調和唱詞各不相同。朗瑪曲目約有數(shù)十首,大多采用七聲商調式,以及宮、羽調式,旋律頗具特色。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