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薩爾》是世界范圍內規(guī)模最大、演唱篇幅最長的英雄史詩,代表著古代藏族和蒙古族民間文化與口頭敘事傳統(tǒng)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一部百科全書,國際學術界將此稱作“東方的《伊利亞特》”。但是隨著民間說唱藝人的“人亡歌息”,口口相傳的史詩傳統(tǒng)也許會變成僅僅記錄在紙上的干枯文字——
英雄史詩:民族精神的標本
“即使有那么一天,飛奔的野馬變成枯木,潔白的羊群變成石頭,雪山消失得無影無蹤,大江大河不再流淌,天上的星星不再閃爍,燦爛的太陽失去光輝,雄獅格薩爾的故事,也會世代相傳……”說唱藝人桑珠老人用深情的吟唱,講述著英雄的格薩爾王降妖伏魔、救護生靈的征戰(zhàn)史。
憂患的文化情結、救贖的英雄夢幻、平和的理想遠景、拯救的歷史擔當,構筑了史詩的吟唱基調。史詩,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學樣式,是極其寶貴的口頭傳統(tǒng)、民間表演藝術和無形文化遺產,在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上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希臘史詩、印度史詩、巴比倫史詩、芬蘭史詩等都成為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豐碑。從希臘神話《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蘇美爾神話《吉爾伽美什》、印度神話《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日耳曼神話《尼泊龍根之歌》、盎格魯—撒克遜神話《貝奧武甫》,到法蘭西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羅馬的《埃涅阿斯紀》,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在遠古留下他們的故事和歌謠。史詩不僅是民間文化的寶庫,是民族精神的標本,更是一個民族的心靈記憶,是認讀這個民族的百科全書。
“中國史詩”的缺席
美麗的愛琴海邊,盲詩人荷馬的悠然吟唱,長久以來一直是西方文明的最大驕傲。這個西方的驕傲曾經(jīng)深深地刺痛了幾代中國學人,試圖在漢文化的祖先文字遺產里尋找足以與荷馬史詩相媲美的偉大作品。幾個世紀過去了,“中國史詩”在文學史中的缺席仍然令人扼腕嘆息。
然而,我國少數(shù)民族口承史詩蘊藏之豐富、傳承歷史之悠久、演唱活動之活躍,在當今世界上卻是獨有的。舉世聞名的三大英雄史詩———藏蒙史詩《格薩爾》、蒙古族史詩《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結構宏偉,情節(jié)曲折,內涵豐富,氣勢磅礴。其中《格薩爾》是世界范圍內規(guī)模最大、演唱篇幅最長的英雄史詩,這一古老的史詩傳統(tǒng)自11世紀以來,在藏族和蒙古族古老的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等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由民眾集體創(chuàng)作而世代傳承至今,是藏、蒙民族民間智慧與口頭藝術的結晶。
《格薩爾》史詩共有120多部、100多萬詩行、2000多萬字,僅從篇幅來看,已遠遠超過了世界幾大著名史詩的總和,代表著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間文化與口頭敘事傳統(tǒng)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歷史、民族交往、道德觀念、民風民俗、民間文化等問題的一部百科全書,這部口頭傳承了千年的宏偉史詩,國際學術界有人欣喜地將她稱作“東方的《伊利亞特》”。
隨著我國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深入和發(fā)展,《格薩爾》傳播到我國蒙古族、土家族、納西族、裕固族、普米族等兄弟民族地區(qū),與他們的文化傳統(tǒng)相融合,在各民族文化發(fā)展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這部史詩還流傳到了境外的蒙古國、俄羅斯的布里亞特、卡爾梅克地區(qū)以及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和周邊地區(qū),文學的這種跨文化傳播力量是異常罕見的。
承續(xù)民族歷史的根譜
史詩作為各民族世代傳承的大型族群敘事,流傳久遠,影響深廣,一直被人們珍視為民族歷史的根譜,吟唱出的故事在特定儀式語境中被賦予了非凡的力量,因此史詩的傳承不應該局限于書面的保存。著名學者葉舒憲認為:“在許多無文字的部落社會,史詩的演唱是神圣儀式的組成部分。這種原生態(tài)的儀式功能絕不只是文學的、修辭的或審美的欣賞,而是起到非常重要的文化整合作用?!?/p>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已將中國史詩學列為學科建設重大項目,民族文學研究所的各民族史詩學者承擔起了這個歷史重任,希望能夠憑借自己的微弱努力使這部史詩薪火相傳。
2001年10月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一屆大會上,“史詩《格薩爾》千年紀念活動”被正式列入2002年至2003年47個周年紀念活動項目之一。從2002年起,中國社科院在北京、四川、西藏、內蒙古、青海等史詩流傳省、區(qū)、市先后以多種形式對這一史詩傳統(tǒng)以及文化保護進行了大力的宣傳和推廣,陸續(xù)舉辦了一系列學術紀念活動,《格薩爾》的搶救、搜集、整理、出版與研究工作得到國際學界的承認與好評。
在民間還留存著大量的手抄本、木刻本,以及繪有《格薩爾》史詩故事的唐卡。這一史詩傳統(tǒng)也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活水源頭,隨著時間的推移,直接引發(fā)了多種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如《格薩爾》藏戲、《格薩爾》歌舞劇等,一批格薩爾文化中心、格薩爾宮殿等在藏區(qū)相繼落成。
在世界范圍內開展的人類口頭和無形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行動中,格薩爾學家們希望及時搶救《格薩爾》,保護這一古老的史詩傳統(tǒng)及其傳承人群體,推進文化傳承的多樣性和可持續(xù)性。
史詩面臨人亡歌息的境地
史詩是古老的口頭藝術體裁,正是憑借游吟詩人的口頭吟唱,才得以代代相傳。《格薩爾》之所以能夠流傳百世,至今仍活在民間,首先應歸功于史詩最直接的創(chuàng)作者、繼承者和傳播者———民間說唱藝人———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用創(chuàng)造性的詩藝術和敘事才華,用孜孜不倦的心靈歌唱,筑就了世界范圍內規(guī)模最大、篇制最長的史詩,他們是史詩的“活載體”。
然而,隨著現(xiàn)代化步伐的加快,這一重要的口承史詩面臨著巨大的沖擊。目前我國大約有近百位藏族、蒙古族、土族說唱藝人,他們是《格薩爾》史詩的傳播者,也是史詩的創(chuàng)造者。但是這些演唱藝人年邁體弱,人數(shù)銳減,面臨著“人亡歌息”的危險境地,如藏族史詩演唱大師桑珠老人,能夠演唱45部以上的《格薩爾》,但是他已年過八旬。在民間還有許許多多才華橫溢的史詩傳承人,由于受財力和條件所限,他們演唱的史詩尚未得到記錄,其中一些優(yōu)秀藝人已經(jīng)與世長辭。民間史詩演唱藝人面臨著“自生自滅”的困境,史詩傳承也面臨著斷代的危險,如果不及時搶救,許多傳承千百年的民族史詩,就會隨著他們的辭世而永遠消失,英雄的格薩爾王的故事也許會變成僅僅記錄在紙上的干枯文字。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