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 0891-6325020

        數(shù)字報系

        移動端
        您當前的位置:西藏新聞網(wǎng) > 非遺 > 藏醫(yī)藥館 > 藏醫(yī)保健

        藏醫(yī)的原理

        2015年05月14日 16:37    
        分享到:    

        藏醫(yī)有自己系統(tǒng)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在這些理論中,三要素學說是它的核心內容之一。 藏醫(yī)學認為,“隆、赤巴、培根”(藏語的譯言)這三種要素是構成人體并進行生命活動的物質及其能量的基礎,同時也是產(chǎn)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因此,對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機制,莫不以此三者的生成變化為理論根據(jù)和說理工具。其中“隆”是主導人體全身各部位的一種動力、聚在腦髓、心肺和骨骼里,主管呼吸、循環(huán)、感覺、運動,具有"氣"的性質?!俺喟汀笔侵鲗梭w各內臟機能活動的熱能,分散在肝臟和血液中,促進消化、吸收及熱能和智慧的產(chǎn)生。具有“火”和“熱”的性質“培根”具有人體必不可少的運化食物與調節(jié)水液等重要作用,存在于脾、胃、膀胱內,可以調節(jié)消化及水分代謝,影響人的體重和性情,具有“水”和“土”的性質。在正常的生理狀態(tài)下,三者雖然各有特點,自具職能。但是它們之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著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賴和相互大躍進,相互影響和相輔相成的緊密關系,共同負擔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活動,因而蛇是生理性的。

               每當三要素及它們的內部細目分類在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下,“隆、赤巴、培根”硬或十五種內部細目分類,七種基礎物質,三種排泄物出現(xiàn)偏盛偏衰,大過不及等反常狀態(tài),而失去相對平衡時,人就產(chǎn)生了疾病,則它們又變成了病理性的。因此,治療一切疾病的過程中就需要利用食物、生活起居、藥物和外治等到的辦法來進行調整,使用權其恢復到原來的協(xié)調狀態(tài),達到健康的水平。
               “隆、赤巴、培根”三者各自五種的內部細目分類和它們的功能作用: “隆”分五種,即維命、上行、遍行、等火、下泄。
        1、 維命:存在于百會,運行于咽喉及胸部。它的作用是吞咽飲食、司理呼吸、排出唾液、打噴嚏、作噯氣、能使用權感覺器官清明、記憶增強、維持精神正常。
        2、 上行:主要存在于胸部,運行于鼻、舌、喉三處,它的作用是發(fā)聲音、潤色澤、充滿活力;能使精神振奮,思考明確。
        3、 遍行:主要存在于心臟、遍行于全身。它的作用是,操縱四肢舉止、行走屈伸運動、口眼的啟閉開合、以及管理語言和思維活動。
        4、 等火:主要存在于胃脘,運行于各個內臟。它的作用是消化食物、分解精華與糟粕、促使血液等的生化和“成熟”。
        5、 下泄:存在于肛門,運行于大腸、膀胱、陰部及大腿內側等處。它的作用是管理精液,月經(jīng)和二便的排泄與控制以及產(chǎn)婦的分娩等。
               “赤巴"”分五種:即能消、變色、能作、能視、明色。
        1、 能消:存在于食物將消化與尚未消化之間。它的作用是輔助對飲食的精華與糟粕之分解、增生熱淚盈眶力,協(xié)助其他四赤發(fā)揮效用。
        2、 變色:存在于心臟,它的作用是使精華等的色素轉變成為血液、膽汁、肉骨和二便等物的各種顏色。
        3、 能作:存在于心臟,它的作用是支配意識,主心意真正、壯膽量、生謀略、長驕傲、滋欲望等。
        4、 能視:存在于目,它的作用是主視覺,明辨外界的一切色相。 5、 明色:存在于皮膚。它的作用是使皮膚的色澤鮮明而潤滑。
               “培根”分五種,即能依、能化、能味、能足能合。
        1、 能依:存在于胸中,為五培之首,協(xié)助其余四培保持和發(fā)揮作用,尤其是在機體缺乏水分的狀況下有擔負提供和調節(jié)水液的功能。
        2、 能化:存在于胃上部之食物未消化處,它的作用是使入胃的食物經(jīng)磨碎而腐熟。
        3、 能味:存在于舌,它的作用是司味覺。
        4、 能足:存在于頭部,它的作用是主要眼晶等感受官的發(fā)達,使人產(chǎn)生滿意和知足感。
        5、 能合:存在于一切關節(jié),它的作用是能使骨與骨之間相互結合,保持聯(lián)系,并使用權之活動和屈伸。藏醫(yī)學認為能化培根,能消赤巴,等火降三者共同負擔飲食的消化分解。
               藏醫(yī)學對三要素分二十種不同的特性: ?。壕哂写?、輕、寒、微、硬、動六種性質。“粗”的特點是性情急躁、舌苔、皮膚粗糙等。
        “輕”指身輕動作敏捷,性情易變。 "寒"指指喜歡就火向陽、避寒就溫、食物喜熱、喜飲溫水熱水?
        “微”指隨處可到,無孔不入之意。
        “硬”則堅硬成形、肚腹堅硬而欠柔軟,不易發(fā)生泄瀉。
        “動”是情志易激動、到處流動,也與微、輕等密切相關。
               赤巴:具有膩、銳、熱、輕、臭、瀉濕七種性質。"膩"指面部油膩較多,皮膚油膩分泌較多。
        “銳”指發(fā)病多急,性情也較暴躁,患腫塊時一般較易化膿。
        “熱”指發(fā)病多為熱性,喜涼食冷飲。
        “輕”是指得病較易治、輕松。
        “臭”指身體常有汗臭味,小便多有味而濃臭。
        “瀉”指食不宜之品易發(fā)生腹瀉。
        “濕”指常有水濕痰液、易瀉泄、易出現(xiàn)腫濕的病癥。
         
               培根:具有膩、涼、重、鈍、柔、穩(wěn)、粘七種性質。
        “膩”指粘膩而帶有油性,如知苔膩滑、排泄物也多粘膩而有油質之感
        “涼”為身常涼,因而喜溫食熱飲。
        “重”指身體重濁、行動懶慢、不喜活動,患寒性病病情一般較重。
        “鈍”指病情一般較慢,不易轉成他病?!叭帷敝干嗵^薄、皮膚潤而嫩柔、疼痛一般也較輕微。
        “穩(wěn)”指病情不易產(chǎn)生突變。
        “粘”指排泄物一般多有粘膩潤滑之感。
               藏醫(yī)學把“隆、赤巴培根”既被用來解釋人的生理活動,還被用于區(qū)分人的類型。根據(jù)身材、膚色、性格特點,被區(qū)分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和各種混合型。
               隆型的人,身材瘦小、駝背、膚色灰暗、話多、易失眠、財運差、喜好唱歌、喜笑、受吵、好斗性欲旺盛、酷愛武器、玩耍、性格兼有烏鴉和狐貍的特點。
               赤巴型的人,身材中等、多汗、易怒、易餓、易渴、聰明、驕傲自大、皮毛微黃、病情多熱性,性格兼有虎、猴、貓的特點。
               培根型的人,體格魁梧、膚色白潤、性情溫和、不愛活動、嗜睡、長壽、多財、性格舉止穩(wěn)重胸有成竹,好比獅子、黃牛、象的特點。
         
               藏醫(yī)學理論認為藥物與五行有關,其性、味、效亦源于五行。五行(土、水、火、氣、空)中土為生物生長之本源;水為生長之汁液;火為生長之熱源;氣為生長運行之動力;空為生物生長之空間。五行缺一,生物則不能生長。這就闡明了藥物生長與自然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關系。同時又指出;土水偏盛的藥物味甘;火土偏盛的藥物味酸;水火偏盛的藥物味咸;水氣偏盛的藥物味苦;火氣偏盛的藥物味辛;土氣偏盛的藥物味澀。 藏醫(yī)在臨床上用藥是根據(jù)藥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辯證主方。
               六味即甘、酸、咸、苦、辛、澀。藥物的六種味對于治療疾病販作用也就各不相同??偟膩碚f,甘、酸、咸、辛能治隆??;苦、甘、澀味能治赤巴?。恍了?、咸味能治培根病。 還詳細指出了每一味各自的作用和過量的過失。例如:甘味具有增強體力、補氣固本,榮潤膚色,延年益壽,開竅舒胸,生肌愈瘡,治隆赤病的功效。用量過度,滋生培根病及脂肪,降低陽氣等過失。甘味能治隆赤病,但是除了甘味陳青稞及干燥地區(qū)之畜肉外,多數(shù)甘味易于滋生培根病,惟有野牛肉、魚、羊肉、蜂蜜卻對治病培根病有益等。
               藥味經(jīng)過消化后之變化:藥物入胃,通過胃的消化分解,能使用權原有之味發(fā)生變化。如甘咸兩種藥物,經(jīng)過初步培根消化后,則化為甘味。酸味在中期赤巴消化后,仍然化為酸味??唷⑿?、澀三味在后期等火風消化后,轉化為苦味。經(jīng)過消化后的藥味作用是,甘味能治隆與赤巴??;酸味能治培根與隆?。豢辔赌苤闻喔c赫巴病。
               八性,即重、潤、寒、鈍 、輕、糙、熱、銳。藥性“生、潤、寒、鈍”者可治隆病、赤巴??;藥性“輕、糙、熱、銳”者可治培根病。
               十七效,即藥物具有柔、生、溫、潤、穩(wěn)、寒、鈍、涼、軟、稀、干、燥、熱、輕、銳、糙、動等十七種效能。 每種藥物都具有固定的性味、效。必須根據(jù)十七效的對治配伍主方。
               所謂對治,就是兩兩相對,其性相反,一為藥性,一為病性。如寒與熱,寒性病用熱性藥治之,熱性病用寒性藥治之。
        同理如表對治
        隆 赤 巴 培根
        藥性 病性 藥性 病性 藥性 病性
        柔 粗 涼 膩 燥 膩
        重 輕 鈍 銳 熱 涼
        溫 寒 寒 熱 輕 重
        潤 微-硬 軟 輕 銳 鈍
        穩(wěn) 動 稀 臭 糙 柔-粘
            干 瀉-濕 動 穩(wěn)
        這表里藥性對治病性就是用藥的理論和原則
        藏醫(yī)的原理——生理和解刨  生理和解刨
               藏醫(yī)對人體的構造有較具體和深入的了解,在世界各種傳統(tǒng)醫(yī)學體系中,可以說是最先進的一種。
        藏醫(yī)認為,人體有七種基礎物質和三種排泄物。
               這七種物質,為食物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和精液。它們均可在赤巴產(chǎn)生的熱能作用下,漸變成“精華”,散布全身,使人發(fā)育、成長、保持健康。 三種排泄物則是指糞便、尿液和汗液等,可以通過它們將體內的廢物排出體外。
               關于人體內的器官《四部醫(yī)典》中記載得比較詳細。對于臟腑,心、肝、脾、肺、腎認為為五臟;胃、大腸、小腸、膽、膀胱、精腑,認為是六腑。肌肉脈絡圖中,將血管稱做黑脈,指出黑脈有會搏動如“瑪脈”和不搏動的“江瑪脈”兩種,明確區(qū)分了動脈和靜脈。
               在生理學方面,《四部醫(yī)典》和它的系列《掛圖》中對胚胎發(fā)育過程的描繪很細致。指出:當男女同房時,男子精液進入子宮同女子經(jīng)血混合即可受孕,孕期三十八周。如書中指出:月經(jīng)周期、胚胎發(fā)育、分娩、婦女十二歲月經(jīng)來潮、五十歲絕經(jīng)、每月行經(jīng)一次。同時還指出胚胎發(fā)育過程中,要經(jīng)歷魚期(相當水生動物)龜期(相當于爬行動物豬期(相當于哺乳動物)等,體現(xiàn)了動物進化過程的幾個階段。正如恩格斯所說的:“母腹內的人的胚胎發(fā)展史,僅僅是我們的動物祖先從蟲豕開始的幾萬年的肉體發(fā)展史的一個縮影。關于胎兒之所以發(fā)育成熟,是母親的營養(yǎng)物質通過臍帶供養(yǎng)胎兒的結果;關于婦女的月經(jīng)周期,胎兒發(fā)育過程和分娩的記述,與現(xiàn)代醫(yī)學生理學是基本一致的?!?
               在人體器官的生理和解剖中,對五臟六腑的位置《四部醫(yī)典系列掛圖》里采用形象比喻手法生動說明。如用國王比喻心臟,用王后比喻肝臟,用大臣比喻肺臟,指出“大臣喪命會導致國王駕崩”,意喻“呼吸終止會導致心臟停搏”。它還用飯鍋比喻胃臟,用水缺罐比喻膀胱。這與中醫(yī)的“心為君王之宮,肺為相搏之宮”等說法頗為類似。 關于人體骨骼數(shù)目的描述很細,認為人體全身有骨骼三百六十塊、肋骨二十四根、牙齒三十二顆、四肢大關節(jié)十二個等等。關于神經(jīng)為血管方面,藏醫(yī)學認為人體內有各種脈絡,其中有些是相互連接的,叫聯(lián)結脈。聯(lián)結脈分白脈絡(即神經(jīng))和黑脈(即血管)兩種,腦為白脈之海,自腦向背髓內伸出一支較粗的命脈,再發(fā)出若干分支,分布于五臟裝腑及四肢,可感覺和運動。如白脈受傷,便喪失運動和知覺的功能。黑脈又分跳動的(即動脈)和不跳動的脈(即靜脈)黑脈與心臟相連接。
               總之脈絡是氣血的通道,是維持人體生命的根本。早在公元八世紀藏醫(yī)對神經(jīng)和血管的功能就有這樣深刻的認識,對我國醫(yī)學也是一大貢獻。

        責任編輯:admin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xié)議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久久精品淫乱视频,无码专区影视网站,亚洲激情激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