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增平措工作照。
丁增平措的外公嘎瑪德勒老人正在繪制唐卡。
丁增平措(左)與噶瑪嘎赤唐卡畫師羅珠巴松在唐卡畫展上交流。
丁增平措唐卡畫展上的作品。
丁增平措唐卡畫展上,全體人員的合影。
丁增平措唐卡畫展上的作品。
2017年4月24日下午,在自治區(qū)群藝館展廳一間休息室里,換了一身休閑便服的丁增平措,輕松又自在地靠坐在一張藏式床上,不時和坐在一起的兩個藏族女孩聊上幾句。
此時,與上午一派熱鬧的場景相比,展廳里變得異常寂靜。37幅出自丁增平措之手的噶瑪嘎赤優(yōu)秀唐卡畫作懸掛在墻上,仿佛寂寥地看世間。
當天上午,由自治區(qū)文化廳主辦,自治區(qū)群藝館(自治區(qū)非遺保護中心)和西藏唐卡畫院承辦的新一屆“指尖神韻”唐卡個展在此成功舉辦。
微卷的頭發(fā),一張年輕、俊俏的面容,一身淺黃色的綢緞藏裝襯得丁增平措皮膚白皙。作為當天的主角,媒體采訪,同行祝賀,使得這位85后藏族非遺傳承人、噶瑪嘎赤唐卡畫師在迎來送往里度過了他繁忙而緊張的半天。
今年剛過而立之年的丁增平措,來自藏東昌都素有匠人之鄉(xiāng)美稱的嘎瑪鄉(xiāng)。除了作為藏族新一代年輕唐卡畫師的代表人物之一,這個看似平凡又安靜的大男孩,還是西藏自治區(qū)工藝美術大師、噶瑪嘎赤畫派第十代杰出傳人嘎瑪德勒的外孫。
匠人之鄉(xiāng)里的匠人之家
1986年,丁增平措出生在當時的昌都地區(qū)嘎瑪鄉(xiāng)比如村。也許,從母親孕育生命的那一刻,因為地域與家族的緣故,丁增平措的命運就和藏族工匠藝人畫上了緣分的符號。
那是一個靠手工技藝游走天下的地方。
位于扎曲河上游距離昌都鎮(zhèn)130公里外的嘎瑪鄉(xiāng),是昌都縣民族手工業(yè)的聚集地。因境內有著名藏傳佛教噶瑪嘎舉派祖寺噶瑪寺而得名。這里的民族民間文化底蘊深厚,構成了民族民間手工藝傳承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F在,這里已然成為了包括制作唐卡、佛像、宗教用品、服飾配飾等聞名遐邇的“民族手工藝之鄉(xiāng)”。
2008 年,噶瑪嘎赤畫派唐卡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隨后,嘎瑪德勒老人榮獲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2009年,他被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研究所聘為特約研究館員。
嘎瑪德勒老人膝下無兒,只有兩個女兒。其中一個女兒正是丁增平措的母親。
還在土堆里、草灘上摸爬滾打的年紀時,丁增平措就已開始接觸那些繪制唐卡的畫筆和各種礦物質顏料,那些都是外公嘎瑪德勒視若珍寶的工具。
記憶里,當那些顏料被他涂得滿臉、滿手時,外公的斥責也仍是慈愛的。
在丁增平措心里,外公嘎瑪德勒永遠是一副樂呵呵的樣子。在這樣一位慈祥的老人跟前長大的丁增平措,仿佛也繼承了外公的好脾氣,看起來不急不躁,一張年輕的臉總是洋溢著笑容。
早年,丁增平措的父親也學過繪制唐卡的技藝,后來慢慢地在蹉跎歲月里荒廢了手藝。丁增平措的出生仿佛像天意般讓嘎瑪德勒老人的唐卡技藝有了新一代的家族傳承人。
從6、7歲始接觸唐卡繪畫技藝,到11歲正式在外公跟前背誦藏族《造像度量經》開始,丁增平措的成長路,就是一邊上學,一邊跟隨外公學習最傳統的唐卡技藝。
從最基礎的勾線開始,一次次下筆又一次次抹去,反復背誦與練習,即便再枯燥、再繁瑣,丁增平措從未退卻。他說,這是他的使命。
他笑著解釋,出生在嘎瑪鄉(xiāng)的每一位男孩,仿佛生來就被注定了命運般,無論是否愿意,長到11、12歲時必然要學一門手藝,或唐卡,或鑄造佛像,總之,那就是生來就被注定的命運。
對丁增平措而言,他出生的家族,他的外公是嘎瑪德勒,所有這些,也在冥冥中為他鋪好了人生軌跡。
他說:“此生與唐卡結緣我感到幸運?!?/p>
他還說,很享受坐在外公跟前學習唐卡繪制技藝的年少歲月。那些往事始終縈繞在腦海里,是這輩子最珍貴的記憶。
整整9個春夏秋冬,丁增平措從勾線功底純熟,到構圖、顏料的調制、上色……一支唐卡畫筆給了他另外一個世界。
顯然,那也是外公的世界。那些深深地蘊藏著唯美的民族文化藝術的唐卡世界。
20歲那年,他正式出師。此時的外公嘎瑪德勒已開始帶他游走那些古老的寺院,在古韻猶存的壁畫世界里游歷唐卡的繪制技藝。出師后的3年間,他輾轉到噶瑪寺、拉登寺及玉樹的幾座寺廟參與壁畫修復或創(chuàng)作工作。
丁增平措說,直到出徒后,自己才開始意識到除了自己熱愛并畫好唐卡外,還有一份責任始終相伴。
在最初那些和外公嘎瑪德勒及其他師兄弟一起參與修復寺院壁畫工作、磨練意志與技藝的日子里,丁增平措慢慢領悟人生,思考他的使命。漸漸地,他對作為一名傳統藏族唐卡繪畫技藝傳承人的責任和義務,也有了些許的想法。
透過外公感受唐卡的溫度
丁增平措出生的地方,位于昌都市昌都縣扎曲河畔的嘎瑪鄉(xiāng)比如自然村。這個自然村共有14戶人家。這里家家戶戶幾乎無一例外地從事著一份古老的藏族工匠技藝,或繪制唐卡,或鑄造銅像工藝,或瑪尼石刻。
丁增平措很小的時候,外公嘎瑪德勒就已是一位家喻戶曉且德高望眾的藏族“拉支吧”(唐卡繪畫師)。在嘎瑪鄉(xiāng)的鄉(xiāng)鄰村落里,很多從事這份古老技藝的工匠藝人也多是嘎瑪德勒老人的徒弟。
丁增平措家里有一本祖?zhèn)鞯摹对煜穸攘拷洝?,那是外公嘎瑪德勒在最艱難的時期,想盡一切辦法保住的家傳之寶。除此,還有一些出自外公師傅即祖師爺的唐卡作品,也有上百年的歷史。
“不管是從事唐卡業(yè)還是鑄造佛像工藝,最基礎的部分都要從學習藏族《造像度量經》開始。外公總嚴格按照度量經教授唐卡技藝,他是鄉(xiāng)里最好的師傅之一?!倍≡銎酱胝f。
在嘎瑪鄉(xiāng),作為這個家族的人,總有一層光環(huán)在頭頂照耀,雖然那是屬于外公嘎瑪德勒的光耀,卻也是包括丁增平措在內的所有家族成員的榮耀。
榮耀背后,便是丁增平措緊隨外公腳步前行的人生之旅。
說起外公嘎瑪德勒的這一生,略顯靦腆的丁增平措也會變得滔滔不絕。他說,那些往事是外公在他很小的時候邊教他繪畫技藝,邊講述的滄桑歲月。
生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的嘎瑪德勒,自5歲起習藏文,8歲始拜舅舅貢布多吉和父親西熱洛桑學習繪制唐卡技藝。
嘎瑪德勒的舅舅貢布多吉和父親西熱洛桑都是當地很有名望的噶瑪嘎赤唐卡畫師。當時,舅舅貢布多吉主要教嘎瑪德勒《造像度量經》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比例、尺寸,父親西熱洛桑則教他如何畫線條和調色與涂色。
幼年時,嘎瑪德勒就顯露出了對藏族繪畫與唐卡技藝的熱愛。而且,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某種天賦。據說,他經常是一邊干農活一邊學著繪畫所見景物。就是在背誦最枯燥的《造像度量經》時,嘎瑪德勒也可以在邊耕地、邊放牧的間隙完成功課。
嘎瑪德勒所處的那個年代,生活何其艱難,并非丁增平措這輩人所能想象,但通過外公所經歷的往事,丁增平措能感受到這門古老技藝傳承至今,依然保有的那份溫度。
天賦異稟的嘎瑪德勒在16歲那年就已出師。丁增平措說,外公第一件獨立完成的作品是青海囊謙一座寺廟的壁畫繪制任務。第一幅獨立完成的唐卡作品,讓嘎瑪德勒廣受好評,不久便名聲在外了。此后,嘎瑪德勒獲得了唐卡畫家堪布學位。
如今,嘎瑪德勒已入耄耋之年。他不僅在昌都乃至西藏、青海、四川、甘肅、云南等藏區(qū)響譽盛名。而且,85歲高齡的他也是名副其實的一株常青樹,從藝70余載不輟,繪事精純,懿德垂范,遍育桃李。
嘎瑪德勒是一位 “國寶級藝術家”。曾以一己之力延續(xù)著“噶瑪嘎赤畫派”的古老傳統并加以發(fā)揚光大。他更是一位善良平和、德臻完美的長者,默默以自己的品行滋潤后人,為唐卡藝術的成長與成熟注入了情感的溫度,樹立了追逐的坐標。
半個世紀以來,家里親戚、鄰里鄉(xiāng)親、外地慕名前來找嘎瑪德勒學繪畫唐卡的學徒絡繹不絕,無論高低貴賤,他從不拒絕任何一個人。至今,嘎瑪德勒已經收徒近500人,包括蒙古族、漢族學生,甚至有在大學任教的老師。
透過丁增平措講述關于外公的往事經歷,我們看到的是他自己對這門傳自外公的古老技藝無限的熱愛,以及無比虔敬的心。
從年少時就在外公的教授下,學習唐卡繪畫技藝,耳提面命,沉浸其中。丁增平措的成長之路充滿了外公嘎瑪德勒的諄諄教誨,也飽含了他對外公的敬仰之心,那是來自家族的使命感,是綻放在指尖的虔誠。
千年技藝熏陶下的華彩人生
作為為數不多的在拉薩舉辦“指尖神韻”唐卡個展的藏族85后唐卡畫師,丁增平措此次所帶來的37幅噶瑪嘎赤優(yōu)秀唐卡畫作,是他近幾年來完成的《十六羅漢》《四大護法》等系列唐卡畫作。
丁增平措說,這批作品共有60幅,都陸續(xù)被中國唐卡文化研究中心所收藏。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堪稱西藏文化的百科全書。據悉,“指尖神韻”西藏唐卡系列展自2014年舉辦以來,成功舉辦了10期唐卡系列展,6期唐卡傳承人論壇,現已成為唐卡藝術家展示技藝的交流平臺和傳播藏文化的載體。
丁增平措從外公嘎瑪德勒處繼承的唐卡畫派是噶瑪嘎赤繪畫技藝。相傳,噶瑪嘎赤畫派在16世紀由南卡扎西活佛創(chuàng)建,以噶瑪巴大法會而得名,以昌都市卡若區(qū)嘎瑪鄉(xiāng)噶瑪寺為傳承基地,亦簡稱“嘎赤派”。
早在創(chuàng)始人南卡扎西活佛時期,他的創(chuàng)作就融合了印度的造像量度、漢地的色彩、藏地的山水。隨著噶瑪嘎赤畫派畫師們在各大寺院流動,該畫派逐漸從寺院傳承轉向世俗社區(qū),并圍繞寺院形成地方性的支派。
傳說,嘎瑪鄉(xiāng)對面的遠山,形如端坐的文殊菩薩。神話里文殊菩薩從他的道場五臺山降臨此地,一手所持寶劍正對著嘎瑪鄉(xiāng)那也村、瓦寨村方向,一手所托經書正對著嘎瑪鄉(xiāng)比如村方向,所以前者出工匠,后者出畫師。而比如自然村正是嘎瑪德勒老人家族所在地。
噶瑪嘎赤畫派不僅在昌都一帶流行,在今天的青海玉樹和毗鄰的四川藏區(qū)等地都受到歡迎。
透過丁增平措的畫作,是令人過目不忘的噶瑪嘎赤唐卡畫派所蘊含的別樣風格:剛勁流暢、勾勒細膩的線條,神情各異、栩栩如生的佛像,畫風色澤清麗脫俗,淡雅、飄舞靈動的衣紋……噶瑪嘎赤畫派獨有的意境美,靈動之美,在畫布上躍然跳動。
難怪人們說,噶瑪嘎赤畫派的“魂”在于其優(yōu)美的詩情與意境。
丁增平措告訴記者,繪制唐卡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對每一筆都需要精益求精,來不得半點馬虎,當他還年幼時,也曾有過內心靜不下來的時候。但外公嘎瑪德勒總能讓他拋開雜念,將心思專注于唐卡本身的內容里。
在家族同輩中,丁增平措的繪畫天賦是外公嘎瑪德勒最滿意的。丁增平措說,他的弟弟仁青堅贊和妹妹德慶玉珍也都和他一樣,出師于外公嘎瑪德勒?,F在,兩人在昌都也都是小有名氣的唐卡畫師。
德慶玉珍是嘎瑪德勒為數不多的女弟子之一,也是老人家的外孫女。此番,德慶玉珍也隨大哥丁增平措來到拉薩。她說,自己從小喜歡畫畫,外公嘎瑪德勒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于是打破陳規(guī)舊律,把繪制唐卡的這門手藝也傳授給了她?!拔业睦硐刖褪亲尭嘞裎乙粯拥呐⒆佑袡C會走出大山,用手中的畫筆描繪不一樣的人生。”德慶玉珍說。
作為國寶級藏族唐卡傳承人嘎瑪德勒的長孫,丁增平措不負重望,被自治區(qū)推選為第三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他說:“外公一直對我期望很大,希望我繼承他的衣缽,成為噶瑪嘎赤畫派最優(yōu)秀的唐卡畫師?!?/p>
雖剛過而立之年,丁增平措已經在他的家鄉(xiāng)常年開展噶瑪嘎赤唐卡畫派傳承人的培養(yǎng)工作,招收來自各地的學徒。不僅繼承外公嘎瑪德勒的衣缽,為他們傳授噶瑪嘎赤畫派唐卡技藝的同時,免費為學徒提供食宿,解決他們在生活上的后顧之憂。
自20歲出師以來,丁增平措至今創(chuàng)作、繪制不同尺寸的噶瑪嘎赤畫派唐卡、壁畫400余幅,其作品多數被藏地寺院收藏。
丁增平措認為,作為唐卡畫師,每一筆都必須細心并投入身心。他說:“現在噶瑪嘎赤畫派已經在很多地方流傳廣泛,手工繪制的唐卡質量也非常好,家鄉(xiāng)有很多青年也喜歡畫噶瑪嘎赤唐卡,我對傳承好這門技藝,培養(yǎng)更多的學徒充滿了信心?!?/p>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