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新建縣西山鎮(zhèn)廟會上,不和諧的一幕刺人眼球:一排鐵柵欄將百余名男女老少圈起來,被圈起來的均是行乞人員,他們席地而坐,每人前方的柵欄外,放著各色各式的盆碗,不少盆碗中還放著一些零錢。廟會工作人員稱,將行乞者圈圍起來,是為了避免外來香客被一些不法行乞者欺騙。
前段時間,上海市有關部門發(fā)布“乞討排行榜”所引發(fā)的爭論剛剛平息,南昌“圈圍行乞者”的新聞又甚囂塵上,“禁乞”或“限乞”已經成了一個“永久性”的話題,時不時地刺激一下公眾的神經。
之所以將行乞者圈起來,南昌有關方面的解釋是為了“保護”,一方面保護香客們不被不法行乞者欺騙,一方面保護行乞者不被踩踏。照片中,鐵柵欄上方布設著遮陽設施,柵欄內的行乞者面帶笑容,他們面前還擺放著礦泉水瓶子,這一切似乎表明,這些被圈起來的行乞者,依舊享受著“人道主義”的待遇。
待遇再人道,無法否認的是,他們是一群暫時被限制了人身自由的人。不偷不搶沒違法,為什么要被“保護”在一個固定的空間里?廟會管理方面一定是為了創(chuàng)造出一幅“秩序井然”的廟會形象——假若允許行乞者自由活動其間,他們的形象一定有損廟會的整體氛圍??墒?,當用鐵柵欄把行乞者圈圍起來時,這兩幅景象,到底哪一幅更有損形象呢?
從廣州天橋底下的“水泥錐子”到上海的“乞討排行榜”,再到南昌的“鐵柵欄”,對于行乞限乞的管理,城市有關方面的手段總是“別出心裁”。對于那些行乞者而言,他們可能習慣了被施舍被驅逐被歧視,對于花樣翻新的管理手段不再敏感;可對于旁觀的市民而言,城市管理者對行乞者的任何一點“刺激”,都將影響并損傷城市形象。城市本應是文明和進步的,城市本應是寬容的。在城市里,每一個人都應該可以憑借自己的智慧、體力以及運氣在這個空間里尋找到立足之地,在機關里做著公務員也好,在寫字樓里做著金領白領也罷,哪怕是在路邊做一個行乞者,只要你沒有干涉到其他人的利益,你就不應該被管制。遺憾的是,無論是發(fā)達的大城市還是并不繁華的小城市,一旦涉及到城市形象,行乞者就成了城市管理者眼中的“一根刺”,不想法設法把這根刺拔出去,絕不放心。
回頭再看南昌新建縣廟會上那些被圈圍的行乞者,既然有關方面承認是為了防止行乞者被踩踏,那么不妨加大人力疏導廟會秩序好了,何必用“刺眼”的形式將行乞者“管制”起來呢?對于城市管理者而言,這其中一定有著潛在的心理:反正行乞者是社會底層,他們的尊嚴可有可無,只要不涉及人身傷害,將他們暫時圈圍也無妨大礙。正是因為我們從內心沒有真正重視行乞者的自由和尊嚴,傷害行乞者的事情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發(fā)生。
都說要“善待”城市里的行乞者,真正的“善待”,恐怕還是要從尊重行乞者的尊嚴和自由做起,否則,那些以“保護”行乞者之名實際上卻在行“侮辱”之實的舉措,只能矮化城市形象。值得慶幸的是,一輪又一輪有損行乞者權利的丑聞,還沒有麻木了公眾的心。
南昌新建縣廟會上的那些被圈圍的行乞者,已經成了一道負面的風景被輿論炮轟。不妨套用網友的話對此事“蓋棺定論”:圈圍行乞者,城市的“節(jié)操”掉了一地。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