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年底,北京大學高考招生“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在一片爭議聲中落下帷幕。全國各地被推薦的90名學生全部入圍,在今年年初就要進入北大為自主招生準備的冬令營。
時間倒流:2009年11月以后,76所有自主招生權的高校提前拉開了高考前爭搶優(yōu)秀生源的大幕:四川大學緊隨北京大學,宣布也要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5所首批“985”高校在更早的時候宣布五校聯(lián)合自主招生……
官方的高考改革方案在2009年12月也密集出臺。北京、黑龍江、吉林、陜西、湖南五省市2007年開始實行高中新課改,2010年這批學生進入高三,2009年年底它們相繼公布了自己的高考改革新方案。
實際上,從去年年初開始,呼吁高考改革的聲音就從來沒有停止過:1月初,《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向民間廣泛征求意見,高考改革就是其中的熱點,各種聲音被迅速反饋到“綱要領導小組”;夏季來臨的時候,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繪制的“民間高考改革方案”出爐,并被送至“綱要領導小組”。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帶領一批人也在對高考制度進行反思。
這一年,來自民間的、官方的、高校的,大大小小的涉及高考的改革方案絡繹不絕,各方都在為高考改革建言獻策。綜合比較不同版本的方案,改革的核心似乎都指向一點:改變一考定終身的傳統(tǒng)模式,實行多元化的人才選拔方式。
遺憾的是,這一年,盡管高考改革的熱度不斷升溫,來自不同方面的政策與聲音不斷涌現(xiàn),但是依然延續(xù)過去的路數(shù),并缺少亮點。
民間方案:有理念,可操作性不強
民間對高考的議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有不滿意者,把現(xiàn)行的高考制度批得體無完膚,甚至強烈呼吁取消高考,取消教育部;也有不滿意卻認可現(xiàn)實者,認為按照中國現(xiàn)階段國情,高考制度是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各方對高考改革的建議多,卻無整體方案。
去年6月,繼2007年給出一個初步的高考改革方案后,21世紀教育研究院公布了一個更詳盡的民間版高考改革方案。這個民間方案有兩個宗旨,一要“以學生為本”,二要促進教育公平。
與其他民間高考改革建議不同,這套方案的設計者希望突出可操作性,但實際上,方案依然過于理想化:它希望打破現(xiàn)有的高考利益集團的平衡,而這個平衡卻不是教育部門一家可以決定的。
比如,民間方案明確提出降低英語分數(shù)的權重,提高對母語的要求。但它的執(zhí)行難度相當大。一位曾經(jīng)參加過某省自主命題的老師說,有一年,教育考試部門曾經(jīng)有過降低英語權重的想法,并拿出方案討論,最后因反對聲音太大,以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靠英語吃飯的人太多了,誰愿意丟掉這個大飯碗呢?
多元化的人才選拔方式是這套方案的重心。方案提出,要實行多軌道、分層次的統(tǒng)一考試,將高考科目分為多種組合,包括普通文科、理科、工程技術類、生物醫(yī)學類等,每科考試內(nèi)容區(qū)分不同難度,考生可根據(jù)自己的學習興趣與能力,選擇不同類別、層次的考試。研究型大學、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職、??圃盒?,可分別采用不同的考試科目。
方案忽略了一個客觀事實:人往高處走。無論是學生和家長都希望能進最好的學校學習,他們不會僅僅把自己定位在普通本科院校,或者說,把自己定位為工程技術類就不考理科或者生物醫(yī)學方向。他們都希望有更多的選擇。按照這個方案,學生的考試成本會大大增加。
方案也提出院校錄取方式的多元化,設計了“全國學業(yè)能力水平測試+高校自主招生”模式、“統(tǒng)一學科知識考試+集中錄取”模式、自主考試等不同模式。不同層次的院??刹扇〔煌匿浫∧J?,放大了高校的選拔錄取權。
這個主意不算新。在2008年年底,浙江省提出自己的新課改高考方案中,就有類似的制度設計:對報考一本、二本和??圃盒5膶W生,在三門主科相同的背景下,設置不同的附加科目的選擇方案。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帶著一個團隊,從憲法的角度去考慮大學招生制度。他認為,憲法第33條規(guī)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廣義上國家的任何公權力機構不得對公民給予沒有正當理由的區(qū)別對待。但是現(xiàn)行的招生指標體系違反了憲法平等的原則。最簡單的事實是,各個高校在決定各省的生源比例時,都在為照顧本地考生提出一個可以接受的站得住的理由。
“中國各地的高校招生都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囚徒困境’?!睆埱Хf。他認為,在普遍歧視、人人自危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任何放棄自我保護、實行地域平等的省市顯然都是“傻瓜”。無論是地方高校,還是部屬院校,除了沒有太多人關心的民辦大學之外,每一所高校的招生方案都是地方保護主義的翻本。時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的徐顯明曾經(jīng)試圖改變這一狀況,并在2006年提出“中國政法大學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學”這樣響亮的口號,建議根據(jù)各地人口的多少來配置高校在各地的生源數(shù)量,但是當年,中國政法大學在北京的招生數(shù)量也只是略有減少。
在張千帆看來,招生體制改革需要中央出手。這聽起來有些不“與時俱進”:就高考而言,中央逐漸放權給地方,自主命題的省份越來越多,高校自己確定每年的招生人數(shù)。中央所做的,主要是確定當年全國的招生人數(shù)并進行總量控制。
依然是民間高考方案的理想狀態(tài):讓更有力的部門來打破已經(jīng)形成的高考利益平衡。當高考已經(jīng)集中了太多的關注,尤其是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在年終總結時,都把高考當作自己的一項政績的時候,一旦這種平衡要被打破,被損害的利益群體,比如說,減少北京、上海這些高教資源集中的城市的招生名額,當?shù)厝绾伟矒崂媸軗p的本地考生?
官方方案:保守地前行
2004年,廣東、海南、山東和寧夏四省區(qū)率先開始高考新課改實驗。2007年,四省區(qū)執(zhí)行了新課改后的高考改革方案,2009年底,北京、黑龍江、吉林、陜西、湖南也相繼公布自己的方案,至此,全國有15個省市區(qū)公布了新課改后的高考改革方案。
縱觀這些實行新課改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其宗旨與民間改革方案基本一致:改變一考定終身,實行多元化的人才選拔方式。
2007年,廣東、海南等4個省區(qū)的高考改革方案基本奠定了以后改革方案的基礎。在這一年,從科目設計而言,寧夏的科目設置是3+小綜合,山東是3+X+1,海南是3+3+基礎會考;寧夏、廣東和海南都把綜合素質評價列入?yún)⒖夹辛小:D蟿t規(guī)定,基礎會考的成績有10%計入總分。
這個基礎會考,在以后各省市區(qū)的方案中基本都被稱為學業(yè)水平測試。在2008年江蘇的方案中,學業(yè)水平測試均按等級劃分,分ABCD4個等級。4門必修科目必須達到C級以上才能參加高考,兩門選修科目必須達到B級以上才能報考本科。
這套方案在江蘇引起軒然大波。據(jù)中國青年報報道,從江蘇省來說,2008年參加高考人數(shù)為50.8萬人,一本招生人數(shù)4.1萬名,二本6萬多人。全省達到二本要求的2B資格考生共有183594人,占總考生人數(shù)的36%,也就是說,64%的考生因為在選測科目中失利,直接被攔在了二本之外。
在進入錄取階段,新方案就遇到了麻煩。錄取進行到一半時,江蘇省教育廳緊急修改錄取方案,規(guī)定1A、1C的考生只要進入投檔線就可以投檔,只要總分達到了學校最低錄取線,學校必須無條件錄取。為了解決一部分A、C型考生,教育部緊急追加了近5000個錄取名額,才解決了改革帶來的問題。
隨后,實行新課改的各地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時,都吸取了江蘇的教訓,對學業(yè)水平測試的成績進行不同的規(guī)定,一般都是分級以后,達到一定級別就可以報考相應的高校,而不是像江蘇那樣復雜的計算。
各地在小心翼翼地進行著高考改革的創(chuàng)新:2008年,福建在提出下一年的改革方案時,把省屬“211高?!币布{入自主招生的試點范圍。高職高專則也在學業(yè)水平測試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招生。這一年浙江的方案則把一本、二本和專科的錄取標準進行區(qū)分,除了語文、數(shù)學和外語3門主課及綜合素質評價都是一樣的之外,一本和二本都要求考文綜或理綜,??苿t是技術類,一本還增加了一個自選科目。
縱觀2009年五省市新公布的方案,基本是前三年10省市區(qū)方案經(jīng)驗的累積和延續(xù),并無創(chuàng)新之處:所有的科目設置都是一種類型:3+文綜或理綜+學業(yè)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而最能體現(xiàn)多元化評價方式改革的綜合素質評價部分,各省基本都采用了相同的做法:不記分,供高校錄取時參考。
黑龍江省對重點高校有放權,允許他們在高考基礎上,以綜合素質評價和高校的自主考試做參考,自主招生的學??勺孕幸?guī)定學業(yè)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的等級。陜西的做法是高??梢詫W業(yè)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有自己的要求,但是在招生中必須說明。黑龍江、北京和湖南則都對高職招生進行改革。湖南效仿福建的做法,把自主招生的范圍,從部屬高校擴展到省屬“211高校”。此外,湖南今年實行平行志愿。
有人評價,高考改革并沒有邁出實質性步伐。上述改革的所謂“三位一體”錄取,仍是將原來的高考科目拆分與重組,但集中錄取制并沒有變,學生與高中仍以分數(shù)為最高奮斗目標。
高校方案:基本與農(nóng)村考生無關
高校能在高考改革中有作為的余地不大。實際上,現(xiàn)在對高考改革有發(fā)言權的,主要還是76所擁有自主招生特權的一本院校。2010年,這個數(shù)字增加到80所,教育部又新增了云南大學、廣西大學、貴州大學和蘇州大學4所大學的特權。
這個“特權”涉及的群體不大,按照規(guī)定,自主招生的比例不應該超過高校每年本科招生人數(shù)的5%。這個改革如同官方和民間的改革方案一樣,也是在給多元化人才選拔模式探路。
去年年底,這個探索到了白熱化的階段:擁有自主招生權的高校各出奇招延攬人才,名校對尖子學生的爭奪提前開始了。
最先出彩的是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5所高校招生部門聯(lián)合宣布,5校將在2010年高考自主選拔錄取中展開合作:5所高校在協(xié)商確定命題思路和要求的基礎上,共同委托專家組完成部分筆試科目的命題和閱卷工作,而報名和面試仍由各校獨自完成。對考生而言,這個方案的最大好處減少了折騰成本:只需在本地參加一次考試,就有機會獲得這5所大學中至少兩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資格。
武漢大學今年就規(guī)定,高一、高二學生也可以參加該校的自主招生考試和面試,如果獲得入圍資格,則校方承諾為考生保留這一資格1~2年時間。也就是說,當該考生進入高三后,不必再參加該校當年的自主招生,就能順利入圍,通過高考就可以被該校錄取。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的自主招生考試中取消了對往屆生報考的限制,應屆和往屆學生均可報考。
而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北京大學推出“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這個模仿國外高校實名推薦制的做法,一經(jīng)推出,就引起軒然大波:一方面有人在為北大的改革叫好,更多的則是擔憂的聲音:現(xiàn)階段,國內(nèi)的信用體制不完善,又是典型的人情社會,中學校長們?nèi)绾文艿种谱碜愿鞣礁髅鏅噱X的壓力呢?
北大的校長推薦制每到一個階段,都會引來輿論的關注,公眾要看看這個實名推薦到底推薦了什么人?名單結果出來了,引來一聲嘆息:中學校長們小心翼翼,學習成績依然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桿,最后仍然以推優(yōu)為主。
四川大學在北大之后,也宣布實行中學校長推薦制,不過它聲明,更傾向推薦偏才怪才。四川大學的自主招生方案還在執(zhí)行階段,最后用什么衡量方式去錄取那些不在正常招生體系范圍內(nèi)的人才還不得而知。
有統(tǒng)計說,隨著自主招生高校不斷增多,自主招生名額在各高校招生計劃中所占比例也越來越大。通過自主招生考試跨入大學門檻的考生也在6年間翻了6番。
全國有近2000所高校。自主招生所占的名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這個制度從執(zhí)行之初,傾向性就很明顯:這個政策基本與農(nóng)村學校無緣,與農(nóng)村考生無緣。
從2003年教育部決定在22所高校開展自主招生試點開始,各個高校謹慎地選擇參與自主招生的中學。最保險的,當然莫過于直接選擇那些一直是生源大戶的高中,而這些中學,在各地,基本都是城市的重點中學。當年,中國政法大學要求,選拔對象必須出自省級以上重點中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把范圍縮得更小,指定了若干所中學。實際上,為了慎重起見,當年幾乎所有的試點高校在生源上都是一種選擇——由指定的重點高中推薦。
2006年這種推薦到達“極致”:復旦大學的舉動被稱為創(chuàng)高校自主招生的“破冰之旅”,符合條件的上海學生可以自行報名,只要通過專家組的面試,就可以成為復旦的學生,盡管他們必須參加高考,但是成績對他們的錄取沒有影響。
這一年的結果是,復旦大學錄取的298名學生絕大多數(shù)來自上海各重點高中,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所占比例很低。而同樣進行自主招生的上海交通大學錄取的300名幸運兒中,無一人不是重點高中學生。
為了彰顯公平,很多學校都紛紛表示,中學生還可以選擇自我推薦或者老師推薦的途徑。問題是,這個看似公平的政策對農(nóng)村學生卻毫無意義:這套在城市里尚顯時髦的推薦制,農(nóng)村地區(qū)如何學得來呢?就算老師推薦,重點高校會認可一所農(nóng)村普通中學沒有名氣的老師的推薦信嗎?自主招生也是要算經(jīng)濟成本的。在推薦信之外,入選的學生還要到各地去參加各種形式的考試,要準備路費,食宿費。對農(nóng)村學生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一位資深教育記者感慨:這是城市化過程中必須付出的成本。
幾位在教育界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表示:2009年高考方案這么多,卻讓人失望,大家不過是在重復過去的老話題。他們希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盡快出臺,能從國家層面給高考改革更多的制度支持,早日讓有才者通過各種渠道彰顯才能,讓高考不再成為百姓的負擔。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