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祭祖掃墓、慎終追遠是清明節(jié)亙古不變的主題,人們往往會在清明這天登高祭祖,寄托哀思。文化的根與魂需要代代相傳,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同等重要,我們要扎實將文明“忌”掃與森林防火、疫情防控、廉潔過節(jié)銜接起來,讓清明祭掃的文明新風吹進千家萬戶,統(tǒng)籌彈好清明祭掃的“協奏曲”。
文明祭掃“忌”燭火,時刻繃緊森林防火這根弦。點點星火可毀萬畝山林。清明前后,隨著春耕用火、祭祀燭火、踏青燒烤等明火需求增加,無形中加大了火災隱患的防范難度。縱觀清明祭掃引發(fā)的山火案例,“現在沒風”和“小個燭頭怕什么”的麻痹大意,為其買單的是生態(tài)破壞、消防資源浪費。時代在發(fā)展,文明當先行,倡導植樹獻花等生態(tài)文明祭掃方式,摒棄燒紙錢、點香燭、放鞭炮等習俗。枝繁葉茂一百年,燃為灰燼一瞬間。面對無情的山火,我們要將森林防火工作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和底線,始終保持警鐘長鳴、心懸一線的危機感和緊迫感,筑牢安全防火的“生命防線”。
“忌”聚集,牢牢把住疫情防控總開關。近期國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fā)的特點,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各地紛紛發(fā)起倡議提倡網絡云祭掃,通過網絡平臺敬獻鮮花、表達追悼之情,一方面是出于環(huán)保和安全考量,最重要的一方面可以減少“補償式返鄉(xiāng)”和“報復性出游”流量,從而減少人流聚集,達到阻止疫情傳播擴散的效果。在領略山水人文之美的同時,游客朋友不僅要做文明旅游的踐行者,也要做自身安全健康的守護者,將文明和涵養(yǎng)裝進旅行背囊,才能更好地享受與人相處、與景相遇、與文明并進的明媚春光。
“忌”鋪排,堅決破除四風樹文明新風。鋪張浪費講排場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現在祭祀品市場琳瑯滿目,由此產生鋪張浪費的攀比現象,但是祭祀祖先,有心就好,真誠最重要。我們應當摒棄不合理的祭祀陋習,在緬懷祭祀、追思先人的同時要樹立崇廉尚儉、文明祭祀的社會新風,選擇更加走心、更加節(jié)約的方式表達哀思,例如獻一束花、栽一棵果樹,既能寄托對故去先人的緬懷之情,又能美化環(huán)境、為子孫后世造福。“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文明祭掃既是摒棄陋習、提升國民素養(yǎng)的需要,更是建設美麗中國、倡導文明新風尚的需要,讓我們率先垂范,從自己做起,讓文明新風吹進“尋常百姓家”,以鄉(xiāng)風文明助推鄉(xiāng)村振興,讓文明新風潤物無聲。
(中國西藏新聞網所登載該網評文章僅為分享交流經驗目的,屬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本網觀點。)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