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fā)布了《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對未成年人模式建設予以具體指導。
一直以來,關于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討論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青少年防沉迷系統(tǒng)”自2019年3月就開始陸續(xù)在主要短視頻平臺和直播平臺試點上線,但仍然存在信息泄露、沉迷游戲、網絡暴力等風險。兒童智能手表、早教機、智能音箱……未成年人接觸上網設備時間越來越早、范圍越來越廣,而“青少年防沉迷模式”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仍有漏洞,如內容單一、平臺架空、App設置繁瑣等諸多原因,容易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流于形式。因此,保障未成年人網絡空間合法權益的關鍵點在于切實提高未成年人模式的使用率。一方面要豐富未成年人模式的內容,另一方面則需要強化家長(監(jiān)護人)對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的監(jiān)護和引導,促使未成年人在上網、利用網絡服務時主動使用未成年人模式。
筑牢未成年人防沉迷的“科技防線”,各網絡平臺的責任不可忽視。平臺可以通過用戶行為分析等手段甄別出未成年用戶,然后自動切換到未成年人模式。同時,平臺要優(yōu)化內容,打造出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專區(qū),避免未成年人將其簡單理解為“在線課堂”而選擇其他更為輕松的課外活動。如芒果、騰訊等視頻平臺,設置了“未成年人模式”后,只有動畫短片、小動物、常識科普等低幼視頻,未成年人缺乏興趣。另外,平臺要強化安全審核,過濾色情、血腥、暴力等極端內容,以便未成年人獲取有益身心健康的產品和服務。
家庭是未成年人健康用網的第一責任人,不管是在移動設備上設置未成年人模式,選擇適合未成年人接觸的網絡信息,還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時長,家長都責無旁貸。家長的陪伴與監(jiān)督遠非平臺的防沉迷機制可比,家長能夠身體力行,未成年人模式就是錦上添花;家長如果疏于看護,再好的防沉迷模式也形同虛設。若父母放任孩子使用自己的賬號和手機,再高明的身份驗證系統(tǒng)也不能發(fā)揮防沉迷作用。家長要以身作則,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網絡使用習慣和安全意識,在家庭環(huán)境中營造支持青少年健康上網的良好氛圍。
讓未成年人模式真正造福青少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只有平臺和家長密切配合,才能讓網絡這個“潘多拉魔盒”中的能量為未成年人賦能,而非被過量汲取,給他們帶來危害。(阮飛飛)
(中國西藏新聞網所登載該網評文章僅為分享交流經驗目的,屬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本網觀點。)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