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孜藏刀的傳承人,56歲的普達瓦師父坐在非物質文化展廳的一角,他的右邊是雪堆白金屬加工展臺,圍坐著幾個歡樂的拉薩金銀匠;他的左邊,是江達縣經(jīng)板木刻展臺一位康巴大漢,揮舞刻刀不止,沉默如山。普達瓦大叔依然像在拉孜鄉(xiāng)下的小作坊中一樣,盤腿而坐,泰然自若。仿佛給他鐵砧和鐵錘,他就隨時可以從燒紅的火爐中取出熾熱的鋼刀,開始敲打。
秋刀足以破水
當參觀者湊近觀看,普達瓦大叔就會善意地用手指肚摩挲藏刀上自己和兒子精心打制的花紋,并用優(yōu)雅標準的后藏方言介紹他手工打制的刀和他帶來作為比照的仿拉孜藏刀究竟有何不同。但是語言不通的參觀者往往對看起來格外光鮮亮麗的仿拉孜藏刀贊美一番,普達瓦大叔后退幾步,重歸沉默。
對于仔細觀察的人,普達瓦大叔才會指給你看真正拉孜刀的特點:銀絲細密包裹的刀把上,一面用手工刻著“拉孜”的藏文,一面則是“藏刀”二字。這位憨厚寡言的大叔拉開刀鞘,冷艷的刀鋒如同銀魚出秋水。他又順手拉開一把仿制的拉孜藏刀做比較:仿制的刀身部分雖然也寒光閃閃,但是仔細一看,卻能看出機器打磨切割的細微劃痕,相比而言頗為黯淡;而手工打制的拉孜藏刀,則在刀鋒上顯出手工用石塊打制的片片痕跡,如同銀魚之鱗,光華刺目。普達瓦大叔說,正因為刀鋒耀眼奪目,所以打磨刀鋒必須在昏暗的屋子里,才能看出刀身上的瑕疵并加以打磨。
手工打制、家庭作坊、緩慢操作,這都是傳統(tǒng)拉孜藏刀的制作特點。熔鑄鍛打、磨鋒開刃、暗室打磨、精細雕花,從刀鞘的制胚、焊接、加固、定邊、刻花、上色,到刀刃的鍛造、銼磨、拋光等,全部12道工序均為純手工制作,只有這樣,刀匠才能驕傲地交出一把拉孜藏刀。成為男人張揚勇武,女人標志忠貞的象征。
藏族有一句古老諺語,“面對敵人該怎么辦?不妨問問自己的藏刀?!逼者_瓦大叔家庭的藏刀傳承已經(jīng)有百年之久,在英軍入侵江孜的戰(zhàn)爭中,普達瓦大叔的祖先曾遠赴江孜,打制刀具,讓侵略者嘗到拉孜刀的滋味。
直至今日,普達瓦大叔打制的拉孜藏刀,也早已在數(shù)月之前就被懂行的人收藏,根本不會流通到市場上去。
游刃不能有余
用刀的最高境界,可能莫過于庖丁。莊子筆下的庖丁用刀,所解之物,于其說是牛,不若說是矛盾和糾結?!氨斯?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鼻f子以此比喻大道之行,迎刃而解。只不過拉孜藏刀的鋒利無雙,卻割不斷15歲就開始制刀的普達瓦大叔的困惑。他面臨著祖先完全不同的問題。
他搖晃著手中仿制拉孜藏刀的刀鞘感嘆:“你看看這個刀鞘,上面居然刻著吉祥八寶!刀是用來殺生的,怎么能刻吉祥八寶呢?”在他自己打制的刀鞘上,則是他和兒子多吉占堆雕刻的龍鳳和花朵花紋。
在拉孜城甚至整個西藏,仿制的拉孜藏刀泛濫一時。這些看似精美的道具,其實刀身是用機器切割打磨,甚至刀鞘也用機器刻花,不但成本大減,制作速度也大大加快。為了進一步提高效率,甚至出現(xiàn)一家專做刀身,一家專做刀鞘,再加以配裝的新辦法。在普達瓦大叔看來,刀鞘和刀身必須由一個人制作,方能契合無隙,“運用之妙,在于一心”。刀與刀鞘不可分離,正如制刀師與拉孜藏刀不可分離一樣。
這就注定他所制作的拉孜藏刀只是少量生產(chǎn),無法滿足大宗旅游紀念品的需要。他的手工作坊被市場遠遠拋在后面。作為拉孜藏刀的正宗傳人,他在街上卻沒有店面,而是退回祖先的故鄉(xiāng):“老拉孜”,也就是拉孜村,安靜地在家里制作藏刀,等別人慕名而來。
普達瓦大叔制刀的收入,穩(wěn)定在一個月2000元左右。由于他的出色手藝,所打制的藏刀也早被預訂一空。然而這位拉孜老人說,石油價格的上漲讓他的生意也受到了影響。原來,隨著油價上漲,銀、銅、鋼材的價格也隨之上升。三個月進一次原材料的普達瓦大叔,明顯感覺到材料費用的上漲。這也是他的祖先聞所未聞的,世界經(jīng)濟的宏觀波動,居然能影響到后藏一個小村莊的刀具成本。普達瓦大叔不知如何在其中“游刃有余”,他只有老老實實坐在電視機前,關注國際油價,來推測材料價格的漲勢。
已56歲的普達瓦大叔時??紤]如何擴大生產(chǎn),并將手藝傳下去。問題是藏刀制作技藝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學會。手工制作的學習耗時既長,暫時又沒有產(chǎn)出,所以普達瓦大叔沒法給學徒開工資。更談不上拿自己手工打造的藏刀和滿街機器大批量制作的仿制拉孜藏刀競爭。他將希望寄托于政府,2008年他的拉孜藏刀鍛制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并有了一年3000元的補助,然而這對于擴大生產(chǎn)是遠遠不夠的。
普達瓦大叔希望,在政府的幫助下,能開設一個真正有規(guī)模的藏刀作坊,有幾個學徒,將純手工打造的藏刀推向市場。這是“為了我的工作,也是為了祖先的榮耀”。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