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普蘭奇景(謝罡攝影) |
普蘭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這里有神山岡仁波齊和圣湖瑪旁雍錯。當然,鬼湖拉昂錯的水也一樣值得細細欣賞。這座被群山包圍的小城,也慢慢向著現代的道路前進。只是,那隨處可見的轉經道,依然默默地守護著古老的信仰。
與歌聲同行
我們在行程中總感覺到生命在怒放,超越了平凡的生活,就像飛翔在遼闊天空,似乎擁有了掙脫一切的力量。
司機嘉措的歌聲是我們一路上最大的快樂。嘉措說他的名字的意思是像海洋一樣的湖泊。我說我的藏族名字是雍措,意為像綠松石顏色的湖泊。嘉措說:“唉呀,那我們全叫措嘛,全是湖嘛,我們去阿里那么艱苦的地方,全程都有湖泊相伴,多好!”
每一天,只要聽到嘉措的歌聲,我們就知道狀態(tài)很好,安全有保障。每一天,嘉措都會縱情歌唱。有一首名叫《水中月亮》的藏歌基本上是嘉措每天的必唱曲目,中間有一段藏語過門,大意是姑娘美麗我愛慕之類。
在霍爾鄉(xiāng),也就是瑪旁雍錯邊小鎮(zhèn)的早晨,車的右輪胎氣跑完了,軟軟地伏在地面上。而那一晚,我們睡在一間帶小間的大房子里,別說香水,洗臉的水就只有一缸。 普蘭縣城的人們似乎天性自由。
黃土群山中的小城
早上我們從霍爾出發(fā),穿越瑪旁雍錯和鬼湖拉昂錯之后,再經過亂石翻滾的土路駛向普蘭。
從巴嘎小鎮(zhèn)219k向南分岔,平展的草原上是一條筆直的土路,四周看不到任何生命跡象。天氣陰沉,泛著灰藍色的湖水被起伏的綠色包圍。整齊排列的瑪尼石堆上經幡招展,沒有人影,安靜得只有風聲。風很大,兩個并排而立的轉經筒上用四個方便塑料碗做成了一個小型的風車。風吹碗動,碗再帶動筒轉。原來輪回是如此的簡單,內心只要有信仰的安撫,平凡的生命也有了歸處。
去向拉昂錯的路遠遠看去,似乎是直接伸到湖里了。40分鐘沿著靛藍的湖水而行,平坦得望得到河的對岸。唱了一路的CD這時不響了。嘉措說它“灰灰吃得太多嘍”。接下來的路它吃了更多的“灰灰”。在過了海拔4500米的山口之后,車就行進在一條大河的河床上。兩邊巨石林立,原本寬闊的河流細細流淌在一片綠色中。
普蘭縣的西南部與印度和尼泊爾接壤。正午時分站在這偏居一隅的小城,四周黃土的群山讓人感覺更加干燥。通過那么一條艱苦的路,居然就在這塊平地上建起了一座五臟俱全的縣城,房子居然也建得越來越受到漢地影響;還有鎮(zhèn)上的人們,也只有在老人家的身上還能發(fā)現殘存的遠古遺俗。
巨大的鵝卵石轉經道是普蘭非常獨特的風景。每一個村莊的路邊上有用圓石堆起的轉經道,最妙的是每一個村莊的轉經筒都能做到因地制宜,甚至能用拖拉機的方向盤做成經筒底座以利于轉動。這一切不由得令我想起那句經典臺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事實上藏傳佛教中的僧人是可以吃肉的,在藏區(qū)能生長的農作物本來稀少,基本上食物以簡單的青稞、肉及乳類為主。看來宗教也是因地制宜,重要的還是自我身心的修煉。
邊境一瞥
到了邊境縣的普蘭自然要到邊境上去轉一圈。普蘭的山勢與質地只能用“渾厚”來形容,濃重的土黃色山并不高卻厚重綿延,偶爾在村莊和河谷才有一片綠色,卻也是綠得充盈。如果不到普蘭,真的很難想象在如此偏遠臨近邊境的地方能出現一個科加這樣的大村莊。純白色的建筑在緩坡之間鱗次櫛比,西藏最古老的寺院之一的科加寺在陽光下火紅一片。站在高處俯視這村莊,真不知道這村莊究竟靠什么呈現著一派富足而恬靜的氣息。
車沿著大河一直前行,直到路的盡頭,就是邊境。從科加村到邊境的一路上綠意盎然,野花遍地,吸慣了灰塵與干燥氣息的鼻腔此時似乎也潤澤了起來。邊境上沒有任何標識,惟一的人為痕跡是一塊寫著“停車場”的石頭立在河岸邊。以石頭為起點抬頭向左上方看,山頂上有一個白色小屋,估計那就是邊防哨所。再抬頭向正前方看,那就是河對岸的尼泊爾了,幾間房子處在山谷的一片蔥綠之中。這個停車場無人收費,還可以暫時停留之后調轉車頭。
回程之中,我們數次與異國馱著很多東西的小車相遇??粗麄儞P起一道黃煙絕塵而去,也不知道是從哪里跨過的邊境線,讓人好奇得快要瘋了。然而酒紅色的夕陽適時地帶來安慰,還有那些牧歸的牛,響著鈴漫步在一片溫暖陽光中。
普蘭,藏語意為“獨毛”。普蘭縣位于西藏自治區(qū)西南部、阿里地區(qū)南部、喜馬拉雅山南側的峽谷地帶及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當地藏族占99%以上。地勢起伏不平,多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年降水量只有100毫米左右,是西藏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境內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岡仁波齊,海拔6656米。岡仁波齊藏語意為神靈之山,在藏傳佛教中被稱為“世界的中心,釋迦牟尼的化身”。圣湖瑪旁雍錯,面積412平方千米,為世界最高淡水湖之一。有西藏最古老的寺院之一的科加寺。此外還有賢伯林寺,是佛教朝圣區(qū)。
路況:全程土路且有大石,需要越野車才能經過。
住宿:普蘭縣城進城之后有幾家旅館。陜西飯店比較新而且干凈。
飲食:縣城有藏餐及川味餐廳。早餐純正川式,價格便宜而且好吃。
來源:搜狐旅游
(責任編輯 扎巴旺青)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