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骷髏墻
漫長的八天長假,在鋼筋水泥森林里已經(jīng)身心疲憊的你,是否會放下肩上的包袱,從每天千篇一律的生活中逃離,或輕輕落足于金黃柔軟的沙灘上,或獨自徜徉在碧翠清幽的群山之中。在此,生活家小編特地為想逃離的你準備了國慶旅游線路推薦,和我們一起來,讓身體中每一個細胞都能大口呼吸清新的空氣。
震驚的骷髏墻,莊嚴肅穆的天葬臺,盤旋飛翔的鷹鷲,舉世無雙的天葬場面,形成一個神秘世界,吸引著無數(shù)有緣或無緣走上西藏高原的人。
但西藏到底有沒有骷髏墻,就連許多老西藏也僅僅是聽說而己,沒有幾個有緣走近。西藏著名作家馬麗華在《藏北游歷》一書中肯定地說西藏有骷髏墻,在藏北的“多多卡便成為全西藏唯一保存頭骨的天葬臺了”。
一位藏學研究造詣很深的人說過:到骷髏墻去看看吧,那是人類的歸宿。
從城北行署所在地的那曲鎮(zhèn)向東南走約300公里,就是比如縣。比如即“母牦牛角”的意思,傳說這里原是一個“母牦牛部落”定居的地方。著名而神秘的骷髏墻位于西藏那曲地區(qū)的比如縣茶曲鄉(xiāng)的達木寺內(nèi)。達木寺是建在一個不高的山崗上。
比如縣
天葬
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區(qū)最普遍的一種葬俗。依據(jù)西藏古墓遺址推斷,天葬可能起源于公元7世紀以后,有學者認為,這種喪葬形式是由直貢噶舉所創(chuàng)立的。公元1179年直貢巴仁欽貝在墨竹工卡縣直貢地方建造了直貢替寺,并在當時推行和完善了天葬制度。關(guān)于天葬,藏傳佛教認為,點燃桑煙是鋪上五彩路,恭請空行母到天葬臺,尸體作為供品,敬獻諸神,祈禱贖去逝者在世時的罪孽,請諸神把其靈魂帶到天界。天葬臺上桑煙引來的鷹鷲,除吃人尸體外,不傷害任何動物,藏人稱之為"神鳥"。據(jù)說,如此葬法是效仿釋迦牟尼"舍身飼虎"的行為。
比如鼓樓墻
位于那曲比如縣境內(nèi),是用人頭顱骨堆砌成的圍墻,是研究人類喪葬文化的絕好例證。天葬臺建在寺廟附近的山坡上,坐北朝南,門向西開,正對著達爾木寺。三間北房,房內(nèi)兩側(cè),各建一痤尼泊爾式佛塔。門前、窗前掛著代表"天、地、水、火、風"的五色經(jīng)幡和一些經(jīng)布。房前是一個,高約兩米的三面圍墻組成的小院落,有二十多平方米。 南面靠西側(cè)的半邊墻,人頭骨象磚塊一樣一層一層地壘砌起來,大概有兩百多個骷髏頭骨。黑洞洞的眼窩,吡牙張口,對著門與窗。墻前是幾塊大平石,是用來做肢解尸體的"砧板"。 達爾木寺的建造據(jù)說是因文成公主進藏途徑此處時,認為此地是塊風水寶地,便委托其"倫布"在此建寺,并由達布活佛主持,而實行天葬并保留頭骨的作法,大概只有一百三十多年左右,為何此處天葬保留頭骨呢,至今仍是一個另人費解的謎。
整個天葬臺院子約有4000多平方米,四周有約一人高的土墻,在南墻和西墻上修有木架,約四五格,每格內(nèi)都整齊地排列著一個個人頭骨,形成兩面長長的骷髏墻,一個個威嚴的骷髏頭骨,讓人感到神圣的威懾和由衷地驚嘆。這時我才知道,骷髏墻是天葬的產(chǎn)物。
多卡天葬院中間,有一塊約4平方米大小、用鵝卵石鋪砌而成的葬尸池,池北邊有一塊60厘米高的長方形石塊,是天葬時停放尸體的。在天葬院南門外,還豎立一根約10余米高的經(jīng)幡旗桿,上邊有骷髏骨雕塑,頂部懸掛著很多褪了色的經(jīng)幡。
送逝者到多多卡天葬臺前,把尸體卷曲起來,頭屈于膝部,使成坐的姿勢,用白色藏被包裹,擇吉日由背尸人將尸體送至天葬臺,點燃桑煙引來鷹鷲,再進行尸解。因為鷹鷲喜歡吃肉,不喜歡吃骨頭,所以天葬程序就采用倒敘法,先喂骨頭。 攝人心魄的骷髏墻 整個天葬臺院子約有4000多平方米,四周有約一人高的土墻,在南墻和西墻上修有木架,約四五格,每格內(nèi)都整齊地排列著一個個人頭骨,形成兩面長長的骷髏墻,一個個威嚴的骷髏頭骨,讓人感到神圣的威懾和由衷地驚嘆。
獨特之處
在西藏,人死後屍體全部喂禿鷹,不留一點,唯獨藏北的比如縣達摩寺內(nèi)的多多卡天葬臺,保留了眾多死者的頭骨,此舉堪稱世界一絕。子文在他的《蒼茫西藏》中寫道:原先達木(實為一地。由於是音譯,各作者所用漢字也不同--編者)天葬臺三面是骷髏墻,有一人多高,後來在一個大雨如注的日子,濁水從山上滾滾而下,天葬臺的墻倒了?,F(xiàn)在的兩面骷髏墻,是用剩下的骷髏在近幾十年內(nèi)慢慢壘砌而成的?,F(xiàn)在剩下的這兩堵墻只有原來的一半高。
天葬臺院子的西、南兩處各有一道門,西門是活人進出用,南門是抬屍體的入口,北面是平房,專供為死者誦經(jīng)祈禱的眾僧使用,屋內(nèi)還供奉各種佛像和經(jīng)文。走廊的東西兩側(cè)各塑有一個佛塔。
在多多卡天葬臺院子內(nèi)還有一個秘密--院子下面全是空的,很像我國北方地區(qū)冬天貯菜的窖。這里四邊及底部全部是用石塊砌壘而成,里面塑著佛像,存放著經(jīng)書、宗教用品和供品。有趣的是這里冬季的氣溫極低,有時竟達到零下37度以下。然而,屍體在別處不管冰得多結(jié)實,只要在多多卡的天葬池里放上一夜,第二天準會百分之百的解凍,并可進行正常天葬,其中原因誰也說不清楚。由於這個謎的存在,使得多多卡天葬臺名聲遠揚。附近許多縣里死了人,都把死者馱到這兒天葬。
在整個西藏,過去曾保留死者頭骨的有三座寺廟,除達摩寺的多多卡天葬臺外,還有其對面的日丹寺天葬臺和附近的缺代寺天葬臺。由於這三個天葬臺均在比如縣境內(nèi),也使比如名聲大震。可惜的是,天災(zāi)人禍使三處天葬臺內(nèi)骷髏頭大多被毀。直至80年代初期,即便政府落實了宗教政策,但缺代寺的天葬臺卻再也沒有繼續(xù)保留死者頭骨。日丹寺原保留的部分死者頭骨,"文革"期間有一部分曾被當?shù)厝送低德袢氲叵拢灾两裨谀抢锶员4嬷糠主俭t墻,但規(guī)模遠不如多多卡天葬臺骷髏墻的宏大。因日丹寺與達摩寺僅怒江一江之隔,日丹寺位北岸,達摩寺于南岸,加之兩寺天葬臺均由一名德高望重的天葬師管理,平時乘牛皮船就可往返於兩岸了。
那么為何這里的天葬臺要保留死者的頭骨呢?目前的說法很多,但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早在80多年前,在青海的某個部落里有個小男孩,他在8歲那年目睹了3個百姓被殺,嚇得他一口氣跑到比如縣的五世達布活佛跟前。達布活佛任他為達摩寺天葬院的天葬師。於是,他把所有死者的屍首取下丟在天葬院的東南墻角里,直到成了骷髏時,再把它們一個個拾起碼好。他從天葬院的東北角開始順序擺放,到他50多歲歸天時,基本上擺放到了西南角上了。據(jù)說他之所以要這樣做,是怕那個殺人狂死後混入天葬隊伍中。又一種說法,保留死者頭骨是在達賴十三世期間,由比如縣香曲鄉(xiāng)缺代寺的打普活佛丹巴烏珠(又名白瑪白扎)定下的寺規(guī),具體動機至今尚不清楚。子文在書里寫道:"天葬師阿旺丹增說:'把骷髏頭留下來,砌成墻,無非是告誡活著的人,要多行善,少有俗念,無論什么人,死了不過如此。'"……俱往矣,如今達摩寺多多卡天葬臺被美術(shù)家們命名為"骷髏金字塔",考古學家意識到這對人類學研究將有重大的意義;文學家則被它高深莫測的哲學和傳奇色彩所感染和震驚。
天葬在當今世人眼里是一種奇特的葬俗,但是藏族人通過天葬將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更加緊密起來,就像當?shù)厝颂赜械纳罘绞脚c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yīng)一樣,天葬也是藏族人與自然處於相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一種特有的生存方式。
出行貼士
往茶曲鄉(xiāng)的達木寺,最好是租車前往,不論租車或是坐便車,應(yīng)從那曲出發(fā),因為那里的交通較便利,只到達木寺是不用進入比如縣的,一天可達;最好當天回到恰則鄉(xiāng)或夏曲鄉(xiāng)住宿。雨季的時候,夏曲鄉(xiāng)往恰則鄉(xiāng)的一小段路相當泥濘,很多車子都被困陷其中,在這種情況下,車子的性能重要之外,司機的技術(shù)、經(jīng)驗起決定性作用。所以司機最好是中年的,而且是體魄強健。
提示
途中最好備上干糧。
關(guān)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wù)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wù)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quán),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