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西羊群的藏族兒童。西堅攝 |
一、找牛犢
由一名最小的孩子充當牛犢,其余孩子手拉手把他圍在中間,再由一名孩子扮找牛犢者。找牛犢者裝出什么也役看見,沖著孩子們喊道:“喂,看見牛犢了嗎?”“你的牛犢什么樣子?”孩子們反問?!拔业呐偕仙硎墙鹱龅?,下身是銀做的……。”“我們沒有這樣美的牛犢,只有一只全身是泥的臟牛犢”孩于們喊道。當找牛犢的孩子找到牛犢后,他要走進孩子們手拉手搭成的一個個門洞,去趕小牛犢。他先走到一個門洞前說:“這門是什么做的?”孩子們答到:“是黃牛做的,要金鑰匙才能打開?!闭遗俚暮⒆記]有金鑰匙,只好去問下一道門。后面的門還有銀子的、瑪瑙的、珊瑚的等等。當找牛人間到最后一道門時,孩子們立刻放下手,擠在一起,所有的門都關了。最后扮演找牛犢的孩子裝出氣勢洶洶的樣子說道:“我要是變成一頭老牛,你們的門能擋住我嗎?”說完就朝人群中沖,這時別的孩子就拉緊手快速旋轉起來。如果找牛犢孩子沖進圈子中搶走小牛犢,那他就勝利了,闖不進去,就得認輸。
二、老虎捉羊
首先用游戲方法確定孩子們的角色,即一個閉上眼睛俯臥在地,其他小孩伸出食指放在他身上,另一個小孩用拳頭敲著疊在一起的手指問:“虎,一二三四猜猜是什么?”趴在地上的小孩說:“羊”。于是手指疊在最上面的孩子即確定為“羊”。用同樣的方法,確定兩只“虎”、一個“獵人”、一只“狗”和數(shù)只“羊”,游戲即可開始。玩法是:“虎”追撲“羊”,追上后在“羊”頭上拍一下,被捉的”羊”就成了“虎”,直到把”羊”捉盡,游戲便結束。
三、找羊毛球
這是年幼的小孩玩的游戲。首先由孩子們報出各自的游戲名稱,如“我是太陽”、“我是月亮”、“我是金星”、“我是花朵”等。然后由一個稍大的孩子擔任裁判。他先讓所有的孩子背過身去,閉上眼睛不讓偷看,把一個包著石子的紅羊毛球扔到一個難找的地方后,就大喊一聲:“天亮了,太陽出來了!”捂著眼睛的孩子們放開手開始四處找羊毛球。在這過程中,裁判故意用些假暗示迷惑小孩,一會說:“太陽那邊有希望了”。做游戲的小孩就會向扮演太陽的孩子那邊跑去。一會又說:“月亮那邊有希望了”。孩子又會奔向取名月亮的孩子身邊。結果還是找不到羊毛球,孩子們就跟著裁判的假暗示在游戲場地跑來跑去,十分開心。若有人找到了羊毛球,就藏在藏袍里,向裁判跑去,如果被別的小孩發(fā)現(xiàn),都跟上來開始爭奪羊毛球,非常激烈。直到最靈敏的孩子搶到羊毛球交到裁判的手上為止,游戲才算結束。獎品一般是一個用石頭磨制成的小牛。
四、揀石子
揀石子游戲,藏語叫“阿不多兒”俗稱”抓石子兒”。多是女孩玩耍,通常在二三人至數(shù)人間進行,用五個石子戲耍。開始前先確定順序,然后每個人依次完成所規(guī)定的九種耍石程序,最后以最先完成“上樓兒”的為勝。若一個回合完不成可繼續(xù)玩幾個回合,直至決出勝負。揀石子方法是:把五個石子同時撒到地上,看石子圖形任意拾起一子,做為拋子。擲時將一子拋到空中,用拋石子的手在地上抓其它石子。抓石子兒的九道程序中,一至五按數(shù)目稱之。抓一,每次抓一子,四次抓完。抓二,每次抓二子,兩次抓完。抓三配四,第一次抓起三子,第二次把手中三子放在地下一子處,然后全部抓起。抓五,拋起一子,四子于地上,然后一次抓上。背六,拋起五子,用手背按住,能接住幾子算幾子;再用手背拋起,用手心全部接住。七挖,同背六一樣,只是手背拋起子要反挖在手心。八把蛋,拋起一于撒四子于地,先拾起一子,放于手心,然后上拋一于,在拾地上一子的同時把手中一子從小拇指后放到地上(這一動作稱為“把蛋”),要求不能旁蛋碎違例論處。地上三子把完后,拋起一子,把手中一于放于地(也不能碰撞其它子),最后拋起一子,把地上子一次抓起。九跳樓,拋起一子,放回子于地上,第一次跳抓最遠兩子,第二次抓中間兩于。十上樓,拋起一于,放回子于地上,然后連拋三次子,把地下另一子放在三之上(上樓),最后全部抓起。就這樣抓一、抓二、抓三配四、抓五、背六、挖七、把蛋、跳樓、上樓,全部完成為一次,背幾個,挖幾個,就算幾個,可繼續(xù)二次,三次……最后依總背、挖的數(shù)字定勝負。難度逐漸增大,經(jīng)雙方協(xié)議,例如:上樓取消三次,靠攏必須一次完成等。
藏族女孩子玩的這種“揀石”游戲,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玩起來精彩而有樂趣。經(jīng)常玩這種游戲不但可以起到娛樂的作用,而且還可以改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增進各運動系統(tǒng)的協(xié)調性,同時還可以發(fā)展手指,手腕的力量。
五、抓羊骨頭
“抓羊骨頭”是十多歲的葬族孩子中常見的一種游戲,參加游戲二至數(shù)人不等,一般是三、四人同玩。玩具是羊的蹄腕骨四個,小砂包一個。常在家中坑上,院內(nèi)或草地上聚在一起游戲。他們按蹄腕骨的形狀將其分為耳朵、眼睛、心和背四面,在西藏地區(qū)把似耳朵的一面叫“馬”,前面骨凹進的一面叫“山羊”,背面叫“綿羊”,并涂上不同的顏色以示區(qū)別。西藏地區(qū)的孩子把這種涂上顏色的羊、蹄腕骨叫阿即黑。
游戲前由大家商定一套動作及其規(guī)則,有簡單的動作,也有高難動作,一般玩法是由易到難。最初規(guī)定要抓夠一定數(shù)目——百分或二百分不等。拋起砂包將骨頭撒開:如有兩塊骨頭形狀一樣,抓起算一分;如其中有三塊骨頭形狀一樣,抓起算十分;如果四個骨頭各為眼睛、耳朵、心和背,全部抓起算一分。這樣抓夠規(guī)定數(shù)目后,就進行“翻”的游戲:擲一次沙包拋四個骨頭于地上,接住沙包。然后每拇一次翻動一個阿即黑(骨頭),待四個阿即黑翻成同一個形狀后,最后一次全部抓起。依次翻完耳朵(馬)、眼睛(驢)、心(山羊)和背(綿羊)為第一回合,在第一個回合中.要求翻動阿即黑時,不能碰動其它阿即黑:第三回合逐漸增大難度,擲一次沙包要把四個阿即黑全部翻成相同的面;依次做完這套功作,按完成先后定名次。
阿即黑游戲有個人之間的比賽,也有分組比賽的。一般出現(xiàn)拋起沙包而阿即黑未翻好,或沙包落地,或在第二、三回合碰動其它阿即黑等違犯規(guī)則的情況即停,由下一人翻。
在西藏地區(qū)的阿即黑游戲是牲畜蹄腕骨為玩具的活動。它以骨頭的四面代表四種牲畜或四種器官,是西藏人民長期游牧生活、生產(chǎn)中的產(chǎn)物。該游戲在西藏地區(qū)女孩中極為普遍,在游牧之時,孩子們不但可以娛樂,而且可以開發(fā)智力。
六、狼吃羊
狼吃羊游戲藏語叫“江克勒格”,在西藏藏族孩子們中間常玩的這種游戲,與內(nèi)地漢族兒童“老鷹抓小雞”相仿。這種游戲在西藏具有民族特色,孩子們從小在藏民族生活中的啟示下,愛羊而恨狼,通過游戲的形式教育孩子們和大人們一樣愛護畜群,保護畜群。
狼吃羊游戲時,一個孩子做“狼”,另一個孩子做“頭羊”,其余孩子做小羊前后排列在頭羊的后邊,后一個抓住前一個人的腰帶。狼要抓羊吃,而頭羊保護羊群不讓被抓去,游戲即開始。游戲中,狼尋找目標忽左忽右,或快或慢,跑動中猛停,急改方向等動作,設法擺脫頭羊的保護抓住最后一只羊或離群的羊,頭羊緊緊盯住狼,隨狼的移動而移動,雖不能進攻卻也要極力防范,展開雙臂,左截右擋,羊群盡力躲閃,時而隨狼轉圈,時而急停,羊群隨頭羊擺動,時彎時直,有時似游龍成“s”形,有時狼、頭羊急停后,羊群還在擺動中調整。游戲一般還規(guī)定,狼不能和頭羊互相推、拉、扭、抱;頭羊不能拖住狼;狼只能從頭羊兩側繞過,不能從兩臂下鉆過;最后一只羊被狼拍著或躲閃中脫節(jié)者都算被抓,應及時退出。此項游戲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愛憎分明的情感,團結互助的精神,發(fā)展奔跑能力,協(xié)調性和靈敏素質。
七、打毛蛋
打毛蛋,藏語叫“剛再”,是西藏青少年中較為流行的一種游戲。毛蛋是牛、羊毛線纏繞而成的,有大有小,這種毛蛋在玩的時候因嫌重后逐步改為以棉花為心、牛膀胱為膽外纏毛線的新式毛蛋。在西藏的寺院僧侶每年都要進行踢球運動,最早使用的是毛蛋,牛膀胱為膽做成的球,后來才改為用內(nèi)裝膀胱外用十二塊牛皮縫制的球。毛蛋的玩法分拍打、踢、傳、投擲等多種。
拍打毛蛋:用手在草地上連續(xù)拍擊,有拍擊一次轉體180°、360°,連續(xù)拍打轉體的;還有從襠下打過并轉體180°、360°的穿檔打毛蛋(要求球不能觸及腿)等。拍打毛蛋以拍打次數(shù)多少排名次。
踢毛蛋:有毛蛋代替毽子以踢、盤、削、抗、蹲、跳等規(guī)定動作,編成一套進行比賽的,隊傳、帶(類似足球)游戲的。
傳毛蛋:參加人分成兩隊,用低滾傳毛蛋、上手傳毛蛋的。常見的是一只手傳毛蛋,有單手接和雙手接的,原地接和跑動中接的,從地上撿起的,搶奪的,拿毛蛋可以隨意跑動,傳出去即可,沒有詳細的規(guī)則。
投擲毛蛋:以毛蛋為投擲物比賽投準和投遠。
八、石頭游戲
石頭游戲是西藏藏北兒童最喜歡的游戲。牧民孩于們的學習就是牧區(qū)的生活和勞動。七、八歲的孩子們,已開始在放牧點附近的地方幫大人照看牛羊。這時女孩子就會從懷里掏出一只小皮袋,里面裝的是小小的石頭人,上面刻有每一個家庭人員的名字,這些小石頭一般都是牧童自己刻磨的。小女孩先在地上畫一個帳篷,標出牛羊圈的位置,然后就可以玩了。小姑娘會自言自語地說:早晨是媽媽叫醒我的,爺爺還坐著在念經(jīng),媽媽出去背水了,我跟爸爸去給小羊喂奶……她就這樣移動小石人排演著家里和放牧點發(fā)生的事情,甚至還有她童年的幻想。男孩子在放牧時也要玩石頭游戲,但內(nèi)容卻是狩獵。他們用小石頭磨制成獵人,獵狗和獵物。獵狗一般有兩條,獵物大多是黃羊和獐子等。獵人帶著獵狗進山了,突然發(fā)現(xiàn)了獵物,于是放獵狗去追趕,自己也提槍跟著。男孩子們就這樣有聲有色地演出狩獵的全過程,有時還能把幾天追蹤獵物的情節(jié)都有小石人擺演出來。
九、踢毽子
踢毽子是西藏少年兒童中流行的一種游戲習俗。在西藏無論在少年兒童中還是寺院小和尚中都有此項活動,幼年童僧業(yè)余時間常三、五一堆踢毽子。古時西藏的毽子是用鷹的羽毛涂上顏色和銅錢制成,現(xiàn)多用公雞毛、山羊毛和狗毛。蹋毯分單踢、對踢和分組踢等幾種形式。蹋法由易到難、由頭到腳,旋轉跳躍,花樣繁多,錯落有致。一般有踢、剝、盤、剪、抗、蹲、落,肘打、跳、湊和窩轉等動作。比賽時有其中單個動作的計數(shù)比賽,也有組合成套動作的比賽,先完成者勝。對踢是一方完成一定數(shù)量的動作后,踢向對方接著完成相應的動作,又踢回,或重復或另改花樣,如一方接不住或做錯即判負。
獎罰一般規(guī)定負者要給勝者“拾毛”,勝者以“蹦毛”懲罰對方。勝者將毽子用手擲向前方任何地方,負者在毽子落地處擲毽子給勝者,要求擲毽子的速度、方向、高低均要適度,不得有意刁難,否則勝者不動,負者要撿起毽子回到原地重新擲。勝者可將拂到腳前的毽子踢向前、左、右任何位置,直到勝者踢空或者負者用手接住毽于,方可停止“拾毛”。有時因勝者“蹦毛”不遠,負者可用立定單腳或雙腳跳的方式,從毽子落地處跳到勝者站立地點,以示“蹦毛”無效。也算“拾毛”結束,比賽重新開始。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