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東南部與緬甸等國交界的察隅一帶有一群稱僜巴的人,他們地處濕熱帶,又與鄰國居民交往甚密,無論是食物還是服裝飾物等都極具特色,且與高原上生活的人區(qū)別較大。
據調查,1959年察隅縣的僜巴只剩有500人。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僜巴人走出深山老林,下山干起了農業(yè),采集和狩獵成為副業(yè)。人服裝的原材料是麻纖維。他們把成熟的大麻剝皮、捶打、煮曬,取其白纖維搓成麻線,染成各種顏色,織成麻布。這種麻布結實、耐用,做成服裝在森林里干活不容易損壞。
僜巴人上身穿無領無袖長、短衫。男子上衣多為白色或黑色,下身著遮羞布;女子上衣織有彩紋,短及胸部,腰部袒露,下著筒裙。筒裙多用彩格布制作,分長短兩種,長者至腳面,短裙至膝下,長短并穿,長在里短在外。男女均習慣在上衣外圍一披肩。
80年代以前,僜巴人實行的是買賣婚姻,男孩七八歲、女孩五六歲的時候,父母就開始為他們定親,男方家要給女方家送許多彩禮,其中包括女孩的生活用品。孩子長到十二三歲時就正式結婚。此前,再次給女方送禮,包括女孩的衣服和首飾。
首飾中除少數串珠是用珊瑚、瑪瑙、松石等制成外,大多數為白銀打制而成。僜巴人男女均蓄發(fā),婦女將長發(fā)挽成一髻,上插銀或銅簪,這與緬甸婦女發(fā)式相似;額上有一塊橢圓形的金屬發(fā)篦,發(fā)篦鏤刻著簡單的花紋。僜巴人女子的耳朵上都戴著手掌般大小的耳環(huán)或喇叭狀的耳飾,這是財富的象征,也是美的標志。很多女子的腕上都戴有手鐲,手指上戴著戒指,脖子上掛著串珠。僜巴人女子的這種裝束莊重、典雅、遠遠望去似仙女下凡。
僜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察隅一帶,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多使用結繩和刻木記事的方法。沒有記年、月、日的習慣,因而也就沒有記年齡和生日的習慣。僜巴族的主要從事的生產活動是農業(yè),其農作方式傳統(tǒng)、落后。僜巴人的婚姻習慣,主要是父權制下的一夫一妻,有相當數量的一夫一妻,無一妻多夫現象。喪葬方面,有火葬和土葬兩種方式,忌諱水葬。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