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 0891-6325020

        數(shù)字報系

        移動端
        您當前的位置:西藏新聞網 > 旅游人文 > 旅游伴侶 > 出游攻略

        西藏民間傳統(tǒng)雜技“恰堪塔旭”

        2015年03月21日 11:22    
        分享到:    
        桑耶寺壁畫“桿技”局部

            所謂“恰堪塔旭”即耍技滑繩,簡稱恰堪。表演這種傳統(tǒng)雜技時,因表演者利用一根毛繩爬上十幾米高的木桿上,邊歌唱邊表演雄鷹等各種鳥獸飛舞盤旋的驚險動作之后,順著毛繩滑地而得此名稱。它是由一種古老的民間雜技藝術逐漸演變成為儀式性雜技藝術的,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民族特色。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古老的“恰堪”在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之下,加之它的動作難度系數(shù)較大,漸漸地面臨失傳的境地。但是它曾經陪伴著藏民族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老一代藏族人的心靈中留下難忘的印象。

            關于恰堪的歷史起源情況,現(xiàn)在雖還沒有見到準確的歷史記載,但有與此相關的資料,如著名藏史《巴協(xié)》中記載了公元787年在西藏山南桑耶寺舉行盛大落成典禮的儀式上,有表演恰堪等眾多雜技藝術的情況,當時表演的盛況都描繪在該寺廟的壁畫之中。

            早在西藏十二大部落和四十個小部族時期,廣泛流傳的一個民間諺語說:“你若是雄鷹般的好男子,就要比展翅飛翔的好技術;你若是大鵬般的好女子,就要比勤儉持家的大本領”。根據這一諺語中的情況判斷,恰堪很有可能最初形成于這一歷史時期,并成為當時民間盛行的一種娛樂性藝術,它驚險的表演和嘹亮的歌聲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觀眾,也漸漸地得到了當時社會上層人士的重視。到了布加藏王世系時期和吐蕃王朝時期,恰堪通過種種重大典禮儀式上的表演,如拉薩大昭寺落成和山南桑耶寺落成典禮儀式上的表演,使它成為專為盛大儀式表演的傳統(tǒng)藝術。在西藏地方政府統(tǒng)治時期,按照傳統(tǒng)于每年藏歷10月25日,在布達拉宮前舉行紀念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的去世和藏歷元月2日舉行慶祝藏歷新年佳節(jié)以及達賴參加傳昭大法會時的儀式上,恰堪是必不可少的表演節(jié)目。

            恰堪的表演通常由一名主演和另一名稱為阿古的喜劇演員以及十多名伴唱和拉毛繩的人員組成。恰堪通過表演雄鷹等鳥獸飛舞盤旋的驚險姿態(tài),塑造各種獨特造型的藝術形象。每當表演開始時,首先按照藏族古老傳統(tǒng)的風俗,舉行莊重的祭祀儀式,接著在高亢的伴唱聲中扮演恰堪的演員順著被十幾個青年男子拉直的牦牛繩迅速爬到木桿的頂端。這時阿古的表演者在地面開始做一些古怪的動作,要恰堪表演者模仿,兩個一唱一和,有時學雄鷹展翅、有時學匍匐旋轉,看來在地面人很簡單的一個動作,桿頂?shù)娜藚s要艱難得多,而且時不時還做出一些驚險之舉,使得觀眾跟著驚叫起來,其實這是恰堪表演者的絕妙之處,要的就是有驚無險的效果。恰堪與阿古的表演充滿了喜劇色彩,既讓人開心一笑,又讓人擔驚受怕。當恰堪表演者在演完所有雜技節(jié)目后閃電般地從高空滑繩落地,全部表演在歌聲中結束。

            恰堪雜技除了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超人的膽量,還必須具備一定詼諧的表演才能,甚至要有善歌應變的能力,這也是西藏民間表演藝術中一種獨有的欣賞方式。

            來源:上海靜安寺網 

            (責任編輯 次仁央宗)

        桿上表演
        眾青年拉直繩子恰堪表演者迅速爬上桿頂
        薩迦縣董納村參加表演“恰堪塔旭”的群眾
        老者向恰堪表演者敬酒
        責任編輯:admin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xié)議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久久精品淫乱视频,无码专区影视网站,亚洲激情激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