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救游客驚魂未定
7月11日晚,一名網名叫“煙花”的游客(右一)在救援人員的幫助下走出峽谷。來源:新華社
7月12日凌晨,搜救人員在察看戰(zhàn)友被山石劃破的傷口。來源:新華社
仍有5人失蹤,下游開閘放水搜尋失蹤者
遇險人員系自行進入未開發(fā)未開放區(qū)域
11日,地處萬州區(qū)與云陽縣交界處的潭獐峽流域因短時陣雨引發(fā)山洪,河水猛漲,導致35名“驢友”被困。截至昨晚10時許,16人成功獲救,確認14人不幸遇難,尚有5人下落不明,搜救行動仍在全力進行。
出事地點地形復雜
接到情況報告后,市委書記薄熙來、市長王鴻舉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搜救遇險人員。市委常委、副市長馬正其,市委常委、萬州區(qū)委書記吳政隆立即趕赴現場指揮搶險,并從主城區(qū)和涪陵等地抽調了大批武警、消防官兵及海事搜救人員參與搶險搜救行動。
出事地點潭獐峽地形復雜,山勢陡峭,峽谷和河床最窄處只有兩三米,河床坡降2.1%,峽谷一側是萬州區(qū)地寶鄉(xiāng),另一側是云陽縣泥溪鄉(xiāng)。11日下午3時許,在一個多小時內,萬州區(qū)地寶鄉(xiāng)降雨量達到24毫米,云陽縣泥溪鄉(xiāng)降雨量達到35.9毫米,陡峭山勢迅速匯聚雨水,導致山洪暴發(fā)。
開閘放水搜尋失蹤者
事發(fā)時,重慶“驢友空間”的35名驢友正在未對外開放的峽谷地帶探險。災情發(fā)生后,搜救人員當晚不間斷巡回搜救,成功營救16名“驢友”,其中5人受輕傷,被及時送往醫(yī)院救治,其余11人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昨日清晨,山洪逐漸退卻,搜救行動采取岸上、水上、上游、下游齊頭并進的方式同時進行,重點區(qū)域鎖定為谷頂至谷底的陡峭地帶和深潭。截至目前,已打撈起14具遇難者遺體。鑒于目前仍有5名“驢友”下落不明,現場指揮部決定對下游電站進行開閘放水,繼續(xù)搜尋失蹤人員。
村民曾提醒下雨漲水快
據核實,此次遇險的35名“驢友”系通過網上自發(fā)聯絡組織進行的自助游,沒有經過潭獐峽景區(qū)入口購票進入,由當地村民帶路進入未開發(fā)未開放區(qū)域。
在他們進入峽谷前,一位當地村民曾提醒他們,前往的區(qū)域還沒有對游客開放,馬上要下暴雨,河水上漲特別快,很危險,并勸說他們不要再走下去。但35名“驢友”仍然決定繼續(xù)前行。
目前,遇難人員善后處理工作正在有序進行。遇難者的身份絕大部分已經確認,遇難者家屬也陸續(xù)聯系上。據悉,此次自助游人員絕大部分購買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保險公司將按照有關規(guī)定進行理賠。據重慶日報
11日晚,一名網名叫“煙花”的游客(右一)在救援人員的幫助下走出峽谷。
12日凌晨,搜救人員在察看戰(zhàn)友被山石劃破的傷口。
12日上午,搜救人員在潭獐峽流域下游流速平緩的河面搜尋遇難者。
在云陽縣人民醫(yī)院,重慶市委市政府的相關領導在看望受傷人員。
獲救者講述遇險經歷
卷進山洪一沖就是幾公里
來自江北區(qū)的自助旅游者鄧科想起在潭獐峽探險的經歷,至今仍感到后怕。
山洪來襲時 山谷傳出轟隆巨響
“ 我們先是聽到山谷里傳來轟隆隆的巨響,并沒想到是山洪來襲。剛回過頭,人就被幾米高的水墻整個蓋進去了,身體也被裹挾著往下游沖,一沖就是好幾公里遠?!?鄧科向記者描述了洪水來襲時可怕的情景,“峽谷涌來的山洪瞬間就把我整個人卷走,沖到下游2公里的回水區(qū)。如果我不是反應快,抓著蔓藤巖穴沿峭壁爬了30 多米得以脫險,我真不知道會有什么后果……”
沿河道搜救 每300米設搜救點
因河谷太窄,谷中巨石嶙峋,沖鋒舟和橡皮艇都派不上用場。指揮部隨后決定以事發(fā)地為起點,在沿河谷下游2公里的范圍內,讓42名搜救經驗豐富的消防官兵分成7個小組,沿著河道上方的石板小路,每隔300米設一個搜救點,每個搜救點用繩索放下6名官兵進行分段搜索。
身旁是深谷 抓著草根匍匐搜尋
12日6點30分,記者跟隨消防官兵沿著僅容一人通行的石板小路進入峽谷地帶。因為剛剛下過雨,谷地陰冷潮濕,道路陡峭濕滑,搜救隊員不得不四肢著地,抓著草根,匍匐前進,一側就是幾十米深的河谷,稍有不慎就可能墜落。
在河谷密林中行走,可以說是只聽水響不見水流。為了找到幸存者,搜救人員不得不大聲呼喊,希望得到回應,而在陰暗的密林里,很多戰(zhàn)士還搖晃著手電筒,發(fā)出搜救信號。記者在救援現場看到,下放固定繩索的地點,其巖壁都非常陡峭,坡度都在70度以上,為了下到河谷,不少消防戰(zhàn)士都不得不死死扣住安全環(huán),身體緊貼峭壁慢慢下滑,危險性很高。
因道路難行,山谷中兩三公里路程往往要走上2個多小時,對搜救人員的體力和耐力都是嚴峻考驗,萬州區(qū)消防支隊士官李進發(fā)就因連續(xù)搜救10多個小時,身體虛脫而昏倒在搜救現場,被緊急送到現場醫(yī)療點進行治療。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