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地圖,目光向青藏高原游移,在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處,有一處像膊腕一樣向下突出的地方。
這里,就是有“西藏江南”美譽的日喀則市亞東縣。從縣城出發(fā),繼續(xù)向南行駛7公里,一路傾聽著亞東河的潺潺水聲,觀看著別具一格的村落鄉(xiāng)鎮(zhèn),欣賞著舒心愜意的景致感受著如詩如畫的意境,便來到下亞東鄉(xiāng)仁青崗村。
站在高處遠望仁青崗村,宛如在品味一幅山水田園畫,村在景中,人在畫中,云霧繚繞恰似人間仙境。走進仁青崗村,最突出的印象莫過于那無邊無際的綠色,密密匝匝、高低錯落、四季常青,仿佛進入了曲徑幽深的公園,一座座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就掩映在那醉人的綠陰里,生活勞作其中的村民就像置身于花園一般。崔嵬的山、游弋的云、密匝的森林、盎然的綠,此情此景,讓人流連忘返、稱道羨慕。
仁青崗村很小,全村總面積僅579.7平方公里,小到地圖上很難找到,人很少,少到全村才547人,仁青崗村又很“大”,因為這里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可歌可泣的壯舉。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在云上行走,在林中穿梭,在河邊牧牛,輪轉不息的歲月里,每一個人都有許許多多的故事。
這就是仁青崗,一個偏僻的邊境小山村,一個毫不起眼的山坳里,發(fā)生了并正在發(fā)生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像暖流般直抵人心。
蕩氣回腸:小小山村的家國情懷
仁青崗村平均海拔2800米,全村轄仁青崗村、夏日村、多加崗村、阿桑村4個自然村,共有162戶547人,是一個邊境村。
玉麥鄉(xiāng)卓嘎、央宗姐妹一家?guī)状朔拍潦剡叺氖论E感動了全中國。在仁青崗村,也有那么一群人,默默無聞、甘于奉獻,幾代人扎根祖國邊陲,捍衛(wèi)著祖國的每一寸土地。
放牧守邊,不僅辛苦,而且危險。
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餓了吞糌粑,渴了喝泉水。白天,翻山越嶺,穿越原始森林和山峰溝梁;晚上,以天為被、地為床,三塊石頭支口鍋,荒無人煙的原始森林,還要隨時準備迎接各種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和野獸襲擊。從1984年起,多吉、巴桑多吉兩兄弟開始放牧守邊,描述他們的生活,兄弟倆有說不盡的辛酸苦辣。
有一次,下暴雨,在泥濘的山路上,倆人騎摩托車打滑摔倒,摔得頭破血流,還差點跌入懸崖,幸虧被一棵大樹擋住,才撿回了命?!拔覀兪剡叺臎Q心不會動搖,沒有國,哪有家!”除了放牧,大部分時間,兄弟倆都在重復著同一件事情,那就是插國旗,每到一處便將鮮艷的五星紅旗立于一處,從不間斷。
守邊是夢想,更是責任。
“放牧守邊是我從小的夢想,我要和父輩一樣繼續(xù)堅持下去,守好家、護好國,讓五星紅旗永遠飄揚!”25歲格桑旦增臉露青澀,但給人以堅毅和自豪。
年紀輕輕,格桑旦增為什么不走出大山追尋新的生活?那是因為父輩的言傳身教,讓格桑旦增深深明白放牧守邊不是生活,而是責任、使命。從記事起,父親拉巴頓珠和大伯父米瑪次仁就放牧守邊,日復一日,用腳步丈量著40多公里的邊境線。每每聽到父輩談論放牧守邊的艱險和趣事,格桑旦增就異常興奮,一顆放牧守邊的夢想種子就此埋在他心里。初中畢業(yè),格桑旦增義無反顧跟隨父親放牧守邊。如今,放牧守邊已經成為格桑旦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軍民雨水情深。
位于亞東縣的詹娘舍哨所,海拔4655米,四周都是懸崖峭壁,一年中大雪封山期長達7個月,每當大雪封山,哨所官兵就難以吃上蔬菜。
從1982年開始,仁青崗村的德吉、普次和次仁曲珍3位藏族阿媽頂風冒雪、手提肩扛,從海拔2800米走上4600多米的崎嶇山路,一次次穿越荒無人煙的雪山,給官兵送去新鮮的蔬菜和渴盼的信件。這一送,就是36年。從青絲到白發(fā),3位阿媽曾無數次來到這里,沿著陡峭的小路攀爬上山,給守哨士兵免費送菜,先后為哨所送菜100多噸,往返里程超過6萬公里。
德吉家珍藏了厚厚的幾本相冊,里面都是哨所戰(zhàn)士送給阿媽的照片。300多張青春的面孔,阿媽能一一叫上他們的名字?!半m然我們守在云端天邊,但時刻都感受到祖國就在身后、人民就在身邊?!鄙陂L馬關敬說。
在仁青崗村,類似的故事數不勝數,村民個個是守邊者,人人像格?;ㄒ粯釉谘┯蜻呞铮錾袷恋氖刈o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保護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仁青崗村林業(yè)資源豐富,品種眾多,分布廣泛。在仁青崗村群眾看來,這是大自然送給村民的“禮物”。
今年56歲的邊巴次仁,是仁青崗村的一名護林員。他日常的工作是在這片森林中穿行,從早上九點至晚上九點,走過一個又一個山頭。在行進中他要注意是否有偷獵者的蹤跡、排除森林火災隱患、知悉動植物的情況,同時還要維護森林環(huán)境,保護這個“綠色王國”的自然和諧。
見到邊巴次仁時,雖已是近花甲之年,但總給人很精神的感覺,略黑的皮膚,利索的身軀,說起話來肺活量十足,或許是身處在一片令人心曠神怡的風景地,所以總能保持著朝氣。
和很多人的工作相比,邊巴次仁的護林員工作就顯得枯燥單調了些,每日巡邏走走看看,排查火災隱患、保護野生動物和維護森林環(huán)境就行,不需要什么特別的要求,可就是這份工作,邊巴次仁干得很認真仔細。
帶上一個標志性袖標,儲備上一些干糧,邊巴次仁隨時在工作的路上,他告訴記者,每次巡邏有五六個人,來來回回,一天的時間就沒了,而進入11月份后,更是實行24小時值班制,無時無刻不在巡邏?!疤貏e是冬季,那邊的不丹人會放火燒山,加上氣候又干燥,很容易蔓延到咱們這邊,一不小心就會引發(fā)火情。馬虎不得,不能掉以輕心,萬一哪兒冒起了煙,不及時處理還得了……”邊巴次仁說。
不知道情況的,還以為邊巴次仁也就平時轉悠轉悠,走走看看。但事實上,邊巴次仁清楚,這份工作一開始,就意味著肩上的責任。用他自己的話解釋就是,“保護森林,就是保護生活環(huán)境,保護家園,保護下一代。”
或許,正是源于此擔當,邊巴次仁一干就是26年,并還在繼續(xù)堅守著。
“現在,我們村里一共有120個護林員,起初,才35個,后來加入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并不是因為當護林員有一些補貼,120個護林員不是人人都享有規(guī)定的補貼,很多都是自愿的。大家當護林員,都是來自守家護園的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我們村連續(xù)29年都沒有發(fā)生過森林火災!”仁青崗村黨支部書記朗杰介紹。
朗杰說,村里很多家里靠燒柴生活,以前村民亂砍亂伐現象很普遍,都是粗放式采伐,樹林遭到破壞很難恢復?,F在,隨著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綠色發(fā)展成為趨勢,經過政府的宣傳教育,老百姓觀念有了極大轉變,放下手中的斧頭、鋸子等,退出這片森林,這些珍貴的天然林資源被保護了起來?!拔覀円?guī)定三年采伐一次,老百姓很自覺,不是粗放式,而是精細式,只采伐那些苦干敗枝?!?/p>
回首26年的護林員生涯,邊巴次仁說自己每一次穿行,都是一次履職盡責“體檢”。記者問工作辛苦嗎?他說:“當然辛苦,但看到我們的保護成果越來越大,心里是高興的。”
現在,全村森林面積達63010畝,灌木林面積22360畝,森林覆蓋率達91.41%。
幸福生活,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喜馬拉雅山再高也有頂哎,雅魯藏布江再長也有源哎,藏族人民再苦哎再苦也有邊哎,共產黨來了苦變甜哎……”這首民歌,唱出了仁青崗村群眾對黨的感恩之情。
自從西藏和平解放以來,仁青崗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先是,從山上搬到山下;后來,分到土地,住上了土坯房;再后來,安居工程實施,大家又住上磚石結構的安居房;如今,村道路面已經硬化,沿途一幢幢漂亮的房屋鱗次櫛比,一面面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大力實施,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建設,現在通了路、通了電、通了水、通了網,還享受著邊民補貼、生態(tài)補償等多項黨的惠民利民政策……
“以前銀行里每家存錢少得可憐,現在存100多萬元的戶都有。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掙錢了,我們今后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崩式軐θ逡院蟮纳钚判臐M滿。
今年50歲的邊巴次仁(村里同名群眾)在仁青崗村經營花卉已經六七年了。
亞東縣由于海拔低,氣候好,環(huán)境優(yōu),盛產各種特色植物資源,七色花正是亞東出產的特色花型。一向對養(yǎng)花情有獨鐘的邊巴次仁對七色花產生了興趣,打起了七色花的注意。
“七色花是我們這里的特色,只有在我們這里的土壤才能生長。這是一個有潛力的資源。”邊巴次仁說?;谶@樣的想法,2012年,邊巴次仁帶了一些花參加日喀則市珠峰文化旅游節(jié),試水市場?!笆袌龇错懖诲e,當時賺了一些!”于是,一條發(fā)家致富門路被發(fā)現了。
邊巴次仁把這個點子告訴鄉(xiāng)里,鄉(xiāng)里大力支持,專門從集體土地中劃了140多平方的面積給邊巴次仁養(yǎng)花,租金一年才1000多元。
就這樣,邊巴次仁的花卉種養(yǎng)就開始了。“養(yǎng)花,不僅美麗環(huán)境,而且還有錢賺,一舉兩得。去年參加珠峰文化旅游節(jié),才一周,我就賺了3萬多?!?/p>
花卉越做越好,規(guī)模越來越大,邊巴次仁還從內地引進一批花卉品種,品種也越來越多,收入也越來越多。
如今,早已脫貧并成為全村致富帶頭人的邊巴次仁還成了縣里的政協(xié)委員?!拔蚁?,首先自己要發(fā)展,要提升,但是我一個人富并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今年5月,邊巴次仁到林芝考察,獲益頗多?!拔覀兇搴土种プ匀画h(huán)境差不多一樣,林芝有很多合作社,我們這邊也可以多辦一些合作社,比如種核桃、養(yǎng)豬養(yǎng)雞啥得。通過辦合作社,讓群眾增收致富?!?/p>
現在,曾經名不見經傳的仁青崗村,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14673元,實現連續(xù)翻番,群眾走上了一條富民之路。
從脫貧致富到奔小康,一個嶄新的邊境小康示范村雛形已成??梢灶A見,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相信在不遠的明天,他們必將過上更加富足美滿的生活。群山之中的那片綠色,也必將更加蔥郁。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