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自治區(qū)林木科學研究院了解到,今年雨季,自治區(qū)林木科學研究院計劃造林面積435畝,目前已完成200多畝,拉薩柳梧隧道周邊造林植樹已有4000多株。此次造林主要選用了砂生槐、香柏、樟子松等20多種不同種類的樹種和灌草花種子,并且應用科學技術提高了樹種成活率。
技術助力
樹種成活率超95%
23日上午,記者在拉薩市柳梧隧道周邊看到一群忙碌的身影,有的用背簍將樹苗背上山,有的正在認真種樹,這就是自治區(qū)林木科學研究院工作人員雨季造林的現場。
記者了解到,今年雨季,自治區(qū)林木科學研究院計劃造林面積435畝,目前已完成200多畝,拉薩柳梧隧道周邊造林植樹已有4000多株。本次造林選用了砂生槐、香柏、樟子松等20多種樹種和灌草花種子,主要以鄉(xiāng)土樹苗為主。
造林現場,記者觀察到每棵樹下面都有一個類似托盤的東西,材質有紙質的,也有塑料的。面對記者的不解,西藏俊富環(huán)境恢復有限公司技術人員王景榮介紹,這是他們公司的最新技術——高寒干旱荒漠區(qū)無灌溉植樹技術。該技術主要通過紙質降解積水托盤和塑料預置水盒來保存水分,幫助樹苗更好地生長。
除此以外,固沙網、抗沖刷技術、柔性生態(tài)防護等最新技術也應用到本次雨季造林當中,柳梧隧道周邊山體綠化科技示范工程負責人單增羅布表示:“在我區(qū)一些工程造林困難的地方,多使用這類新技術,不僅能起到防沙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還能將樹種的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大大提升了我們植樹造林的效果?!?/p>
培育樹種
78個培育品種技術達到成熟
鄉(xiāng)土樹種是指本地區(qū)天然分布的樹種或者已引種馴化多年且在當地一直表現良好的外來樹種,大力研究培育鄉(xiāng)土樹種,有利于植被恢復、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
在自治區(qū)林木科學研究院內,記者看到許多鄉(xiāng)土樹木培育示范地,有藏川楊、左旋柳、變色錦雞兒、拉薩小糪等,每棵樹木都在工作人員的悉心照顧下茁壯成長。生態(tài)與造林室主任格桑曲珍介紹:“每一種樹種培育的過程都非常復雜,要經過收集、保存、選育等環(huán)節(jié)才能推廣出去,好在科研工作人員在一線奮斗了二十幾年,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技術,促進了鄉(xiāng)土樹種的培育。”
自治區(qū)林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普布次仁說:“我們從2003年開始鄉(xiāng)土樹種的培育,現在有78個品種的培育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到目前為止,我們對外提供了近100萬株樹苗,輻射推廣達5萬畝。”對于未來鄉(xiāng)土樹種的培育方向,普布次仁說:“今后,我們將致力于鄉(xiāng)土樹種新品種選育、良種審定等工作,同時建設種質資源保存庫,保護我區(qū)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 記者 李海霞 實習記者 婁夢琳)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