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 0891-6325020

        數(shù)字報系

        移動端
        您當前的位置:西藏新聞網(wǎng) > 援藏 > 我的援藏時光

        一位援藏干部的感悟獨白

        2015年05月14日 16:43    來源:四川新聞網(wǎng)    
        分享到:    

            我在決定來援藏之前,聽人說藏區(qū)條件艱苦,雪域高原天寒地凍,關(guān)健還是缺氧,內(nèi)地去的人高原反應(yīng)大,而且工作辛苦,藏胞兇狠……正斟酌要不要報名時,八旬的老父母和10歲的幼女挺反對,老父母意思是他們老了,言下之意不言而喻。幼女林佳自從十年前我同她母親離婚后,從襁褓里便一直跟著我,聽說我要離開她,哭鬧了好一段時間。反正當時我很猶豫的,最后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還是報名了。最終還是和藏區(qū)有緣,被四川省委組織部“千名優(yōu)秀干部人才援助藏區(qū)行動計劃”選中派出掛職援藏兩年,由此來到甘孜州九龍縣這個陌生的地方。

            不知不覺一年多時間過去了。想起這段時間經(jīng)歷的一些事,一些人,自己的得與失,老是想說點什么,老是想看穿點什么,無奈自己悟性太低,總是霧里看花,一頭霧水。

            在學習中找到奉獻的快樂

            學習可以使人充實,可以使人快樂,以前在宜賓工作,可能是工作任務(wù)太重,可能是個人的惰性太強,總是借口時間太少,沒有加強學習。到了九龍,所處環(huán)境變了,工作身份變了,離家距離遠了,空余時間卻多了不少,這就給我的學習提供了時間。

            重新拾起書本,重新挑燈夜讀,一本本以前看來太厚太難讀的書在我手中變薄、融化?!斗鸾袒A(chǔ)知識》、《西藏本教簡史》讓我明白,在藏區(qū)不僅要懂科學,更要講佛學,如果只懂科學而不了解藏傳佛教,那將讓自己的工作走向死胡同?!缎录悠聻槭裁茨堋肥刮颐靼祝汗ぷ髌鋵嵕褪且环N態(tài)度;《香格里拉——康巴文化系列叢書》讓我知道康巴大地的風土人情;《盜世奸雄——希特勒》、《林彪全傳》使我知曉了歷史,明白了忠奸有別……一本本書,一個個老師,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讓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諦!

            援藏隊伍的帶隊領(lǐng)導曹揚同志經(jīng)常感慨:“援藏就是一種寂寞,在藏區(qū)工作就是一種奉獻!我們援藏干部一定要把空余時間拿來多看書,多學習”。我頓悟,其實奉獻就是一種習慣,看書就是一種學習,就是滿懷感情地為他人服務(wù)、做出貢獻、不求回報的一種習慣。我到九龍援藏,又應(yīng)該奉獻什么呢?我要奉獻青春,把這短短的兩年青春融入藏區(qū)、融入九龍、融入當?shù)厝罕姷纳?,當九龍人,做九龍事,唱九龍歌,跳九龍的縣舞!

            在孤獨中找到工作的幸福

            援藏生活是一首歌,它可以是一首“高山流水”,也可以是一曲“下里巴人”,關(guān)健是自己如何唱好這首歌。

            在九龍,生活給自己的,就是孤燈夜下,形單影只的孤獨之美。孤獨自始就伴隨我們一起進藏區(qū),原來習慣了與同事之間的默契,習慣了與家人之間的熱鬧,習慣了城市的華麗,這一下子變得沉默起來。

            我是凡人,也曾害怕孤獨。

            走在街上,默默看著陌生的人群;夜燈初上時,想著遠在他鄉(xiāng)的幼女和老父母;半夜酒醒,傾轉(zhuǎn)難眠?,F(xiàn)在的人年紀大了,卻越來越害怕獨處,怕一人面對自己赤裸的靈魂??偸潜M力的去尋找熱鬧的場所,把自己的孤獨忘掉,舉刀斷水,借酒澆愁。

            海倫說過:“我一直哭,一直哭,哭自己沒鞋穿,可是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個人,他竟然連腳都沒有,我就懂了什么是生活?!笔茄?,我們只是短時間內(nèi)離開家庭,離開熟悉的環(huán)境,許多在藏區(qū)工作的干部家在內(nèi)地,他們長期獨身一人工作在藏區(qū)。與他們相比,我們還算幸福的。

            慢慢地,我習慣了孤獨,并且享受著孤獨。工作之中是沒有孤獨的,工作是消除孤獨的一劑良藥。無事可做的人,整天想著應(yīng)該去做些什么,則是十分孤獨的。因此,上班時間努力想事,努力做事,就沒有時間考慮孤獨了!業(yè)余時間除了看看電視,躺在床上看看書,也能消除孤獨,排除寂寞。

            在創(chuàng)新中找到援藏的神圣

            援藏工作是辛苦的,沒工作是痛苦的!

            我珍惜來藏區(qū)工作的機會,珍惜援藏的經(jīng)歷,把援藏當作提升自己的難得機會。我始終保持對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到九龍縣委宣傳部后,領(lǐng)導對我的希望很大,希望我能給宣傳部帶來點新的東西,因此安排我負責新聞外宣工作。縣委常委、宣傳部何部長在宜賓掛職去了,有的同志病了,有的上掛州委宣傳部鍛煉去了,長期在崗的同志就三、四人,很少有超過五人的時候,負責新聞外宣工作就我一人。整個宣傳部沒有外宣新聞股,沒有理論教育股,沒有群眾文化股,唯獨就只有辦公室一個機構(gòu),工作人員就只有兩名同志,其中負責信息簡報的藏族女孩雍西,去年9月因州慶活動安排抽到縣舞蹈隊,后又到州上搞州慶展覽,年底下鄉(xiāng)摔傷在家養(yǎng)傷三個月,今年三月剛回來即被抽到州委宣傳部去了,事多人少責任大。

            到底我應(yīng)該做些什么?為九龍縣應(yīng)該留些什么?這是我常思索的問題。

            到九龍后我驚訝的發(fā)現(xiàn),這里的個別干部遲到早退是常有的事,好象已經(jīng)成了一種習慣,問之,曰:都是這樣!我無語,但我又能說什么呢?只能以自己的言行影響之。每天上班,提前三十分鐘甚至一個小時,每天下班,推遲三十分鐘,嚴守時間,遵守諾言。開始時,有人認為我是無事而為之,但堅持幾個月后,他們終于明白,援藏干部都能以這樣的態(tài)度工作,本地干部理所當然也應(yīng)該這樣,故提前上班、延遲下班、準時開會、不缺席不早退已成為九龍縣委宣傳部干部的一種習慣。

            加強宣傳是做好援藏工作的保障。宣傳不是鼓吹,不是標榜,而是一種讓別人了解自己,監(jiān)督自己,從而激勵自己,使工作更上一層的重要工作。長期以來,九龍干部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默默工作的習慣,對宣傳工作存在錯誤認識,認為宣傳工作不重要,因此存在多做少說、先做后說,甚至做了也不說的誤區(qū)。來到九龍后,我要求宣傳干部多做多說,多宣傳宣傳工作中的好人好事、典型案件、動人事跡,在不違反紀律的情況下及時公布人民群眾關(guān)注、關(guān)心的相關(guān)事項,做到電視有畫面、廣播有聲音、報刊有文章、網(wǎng)絡(luò)有消息。針對九龍宣傳隊伍薄弱環(huán)節(jié),我成立了通訊員隊伍,建立了宣傳通訊QQ群號,并主動要求在全縣宣傳工作會上為通訊員培訓新聞寫作、攝影與攝像(攝像課程后改由縣電視臺記者講授),并準備了《怎樣用好相機》、《新聞寫作基礎(chǔ)》兩個幻燈片課件,就攝影技巧和新聞寫作進行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的講授,授課時間長達三個小時。培訓會上,我還把自己多年來搜集的數(shù)百個國內(nèi)新聞媒體聯(lián)系方式發(fā)給大家。

            在努力中收獲到豐碩的成果

            態(tài)度是做好援藏工作的前提。

            九龍是藏彝走廊,6萬九龍兒女中,藏、漢、彝各占三分之一。我深刻認識藏、彝等少數(shù)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深入學習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州情、縣情,在日常工作中,我起草或修改一些文件、材料時,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在與藏、彝族干部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干部、群眾共事交流、相處交談中,我始終做到尊重第一、團結(jié)至上,以誠相待、與人為善,用真誠換真情、用真情換真心。尤其是面對宣傳部人少事多責任大的現(xiàn)實,我知道自己不僅僅是宣傳部的領(lǐng)導,更是宣傳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宣傳部除財務(wù)以外的事我在做,文明辦的事我也在做,沒有目標責任獎,我無怨言,“盡其所能,盡力而為”是我的理念。

            今年6月初,我被中共九龍縣委評為2010年全縣新聞外宣工作先進個人。

            6月底,我的攝影作品《道平書記來九龍!》被評為全縣慶祝建黨90周年暨“看九龍、頌家鄉(xiāng)”書法美術(shù)攝影大賽唯一的一等獎,另有《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九龍“瑪達咪”鍋莊》和《虔誠》分獲得二、三等獎,我的三幅攝影作品就占據(jù)了一二三等獎全部獎項的一半。這些成績的取得與九龍縣援藏干部隊伍的戰(zhàn)友們友愛和支持分不開的,與九龍縣當?shù)仡I(lǐng)導和干部職工的關(guān)心和幫助分不開的。

            援藏是一種經(jīng)歷,更是一種財富

            經(jīng)歷了一年的援藏生活,九龍援藏干部在一周年的時候,毎人寫一段感言,我有感覺而發(fā):“我們不是孔繁森,我們也做不了孔繁森,但,我們可以做好自己,不給宜賓家鄉(xiāng)六百萬父老鄉(xiāng)親丟臉!”

            我很慶幸自己加入了援藏的隊伍,作為四川省“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區(qū)行動”中的一員來到藏區(qū)工作,我自豪為藏區(qū)的發(fā)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我無悔在藏區(qū)度過的青春歲月!這就是我這一年來在九龍縣援藏工作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

        責任編輯:admin    

        相關(guān)閱讀

          關(guān)于我們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wù)協(xié)議廣告服務(wù)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quán),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久久精品淫乱视频,无码专区影视网站,亚洲激情激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