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當你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時才知道,大自然有多壯美就有多殘酷!援藏干部們在高寒缺氧、紫外線強烈的環(huán)境里長期工作生活,嚴重損害身體健康,可他們依然遠離家鄉(xiāng)和親人,一撥又一撥、一茬又一茬地奔赴西藏,正如他們的優(yōu)秀代表——孔繁森一樣,缺氧但不能缺精神。
2018年8月16日晚,河北的一名援藏干部在朋友圈里發(fā)了一條微信:“第六批援藏干部、陜西電信援助阿里電信的余波同志,因長期缺氧導致急性腎衰竭,于今天18:30左右在(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與世長辭,沉痛哀悼援友!”
“他才36歲啊,這么早就走了!”聽到這名援藏干部微信語音里哽咽的聲音,剛從西藏阿里采訪回來的記者沉重的內心又多了一份沉痛。
“余波們”明明知道,在高寒缺氧、紫外線強烈的環(huán)境里長期工作生活,嚴重損害身體健康,可他們依然遠離家鄉(xiāng)和親人,一撥又一撥、一茬又一茬地奔赴西藏,正如他們的優(yōu)秀代表——孔繁森一樣。
2018年7月18日~8月2日,人民政協(xié)報·人民政協(xié)網記者一行4人組成的采訪小組參加了中宣部組織的慶祝改革開放40年中央媒體赴藏采訪團,先后采訪了數(shù)位援藏干部。巧合的是,有兩位名字中都有個“軍”字?!败姟痹谖鞑厝嗣裥闹惺莻€神圣的字眼,藏語稱解放軍為“金珠瑪米”。
缺氧但不缺精神
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歷史悠久的大昭寺、高聳入云的珠穆朗瑪峰、碧波如鏡的瑪旁雍錯湖……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西藏美麗圣潔、神秘高遠,令人心馳神往。
“只有當你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時才知道,大自然有多壯美就有多殘酷!”來自北京的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區(qū)黨委黨校副校長孫向軍回憶著當年剛到拉薩的感受。
孫向軍個子不高,戴一副金邊眼鏡,儼然一介書生。2013年,中央黨校作為西藏自治區(qū)黨委黨校的對口支援單位選派援藏干部。當時,在黨校工作的孫向軍主動請纓提交了申請。當年7月,他成為了中央黨校第七批援藏干部。
剛到拉薩不足一個月,孫向軍就接到一項艱巨的任務——到日喀則、阿里地區(qū)16個縣宣講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然而剛到海拔4700米的阿里措勤縣,他就感冒發(fā)燒了。在高原上感冒發(fā)燒可不是件小事,嚴重者極有可能會導致肺水腫和腦水腫,從而危及生命。最保險的辦法就是返回拉薩治療、休息。
“任務沒完成,怎么能中途回去!”孫向軍選擇了一個土辦法:拼命喝熱水,感冒沖劑一次就喝上四五袋,然后穿著厚厚的羽絨服發(fā)汗,就這樣扛了兩天,居然好了。
“在西藏缺氧但不能缺精神,沒股子精神頭,啥也干不成!”孫向軍憑著這股子執(zhí)拗勁兒,用5年時間跑遍了西藏所有的邊境村,在“治邊穩(wěn)藏”理論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組織編寫了“治邊穩(wěn)藏”重要戰(zhàn)略思想研究叢書,在業(yè)內引起強烈反響。
在孫向軍的辦公桌上,記者看到了一張他摟著一個小男孩兒在布達拉宮前拍的照片。“這就是我兒子!”孫向軍用手摩挲著照片,微笑的臉上透著慈愛。
援藏這幾年,孫向軍最對不住的就是兒子。2013年進藏時,孫向軍的兒子才6歲。剛上小學,是最需要父親的時候,可他卻一直不在兒子身邊。
雖然心里愧疚,但孫向軍不后悔。他說:“一個有境界、有作為的爸爸,對一個男孩來說,比在身邊陪他、教育他更為重要?!痹捠沁@么說,可孫向軍是真想兒子??!
每年暑假,孫向軍都會讓兒子到西藏待上一段時間。記者采訪孫向軍的時候,虎頭虎腦的小家伙兒正好在拉薩。
“我覺得我爸還是挺厲害的。他在西藏工作,海拔特別高、特別難!其實……挺想讓他早點回來的!”小家伙兒面露羞澀,說著說著便哽咽了。
“有一次他抱怨道:‘你為什么總是一次次回來,又一次次走開?’我無言以對?!睂O向軍摟著兒子的肩膀,淚水浸濕了眼圈兒。
安靜的屋子里,這一大一小兩個男子漢在記者面前都在強忍著淚水。
每天下班后,孫向軍會抓緊時間指導兒子復習功課;不忙的時候,還會和兒子在操場上打打籃球。說起打籃球,這父子倆興致一下子高漲起來。孫向軍的兒子還特意為記者露了兩手??柘逻\球、精準投籃一氣呵成?!斑@都是爸爸教的。在我心里,老爸是一個超級英雄!”這個生龍活虎的小帥哥神氣地對我們說。
“援藏對我的一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對我兒子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他學會了獨立,也懂得了理解和感恩,這讓我很欣慰?!睂O向軍的言語中對兒子充滿了期待。
援藏5年3個外號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氣中的含氧量不足內地的50%,生活在這里的人每天就像負重20公斤;氣候干燥少雨,年均降水量不足75毫米,而且“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舉目望去,除了地上的針茅和固沙草,幾乎看不到任何綠色……
這就是被稱為“生命禁區(qū)”的阿里;這就是孔繁森曾經工作的地方。
記者剛到阿里地區(qū)的噶爾縣,在一個便民超市里居然發(fā)現(xiàn),在內地常吃的瓜果蔬菜一應俱全。
“這些瓜果蔬菜都是我們當?shù)刈约寒a的,多虧了高書記??!”正在買菜的張大姐自豪地說道。
她提到的高書記,就是噶爾縣委書記高寶軍。這是個面色黝黑、淳樸中帶著堅毅的陜北漢子。2013年,身為陜西省延安市委副秘書長的他出人意料地選擇了援藏。當時有親友同事說他“腦殼子壞了!”
在西藏5年,高寶軍別的沒得到,卻贏得了3個外號。
“你看,這茬油麥菜今天就要收割,那邊的西紅柿也熟了,我們種的西瓜還特別甜,一會兒我?guī)銍L嘗。”高寶軍和記者坐在噶爾縣生態(tài)農業(yè)產業(yè)園的大棚里聊了起來,儼然像個農民。
“我剛到阿里普蘭縣援藏時,了解到當?shù)?斤土豆7塊錢,1斤辣椒12塊錢,到了冬季,1斤草莓120塊錢,老百姓根本吃不起?!泵鎸习傩粘圆穗y、買菜貴的問題,高寶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動起了在高原種植大棚蔬菜的念頭。
“高書記,在海拔這么高的地方種大棚蔬菜,不是開玩笑吧?”面對周圍人質疑的目光,高寶軍利用一個多月時間,下鄉(xiāng)村、入農戶、走市場、訪菜商、進菜地、測水質、驗土壤,深入考察論證,得出的結論是:普蘭種大棚蔬菜完全可以。為了打消人們的疑慮,他挨家挨戶做農戶的工作,多次開會說服引導廣大干部,統(tǒng)一思想,最終成功了。普蘭縣百姓有史以來第一次吃上了大棚蔬菜。
2016年8月,高寶軍調任噶爾縣委書記,大棚蔬菜也隨之到了噶爾縣。當?shù)匕傩崭吲d地給他起了個外號———“菜籃子”書記。
因氣候干旱少雨,阿里還流傳著“種活一棵樹比養(yǎng)活一個孩子還難”的說法,可高寶軍不信這個邪。在成功種植高原蔬菜后,他又在噶爾縣搞起了綠化。幾年下來,噶爾縣大街小巷綠樹成行,進入縣城的主干道兩旁還形成了長達8公里的綠化帶,曾經缺少生氣的高原縣城綠了、美了、靚了。為此,他又贏得了“種樹書記”的名號。
高寶軍經常下鄉(xiāng),這兩年的行車里程超過了8萬公里,相當于繞赤道兩圈。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fā)生大地震,與其毗鄰的普蘭縣民房受損嚴重,他不顧余震危險,帶領干部堅持在抗震抗災一線,連續(xù)3天幾乎沒有合眼,因勞累過度和高原缺氧,暈倒在了路上。為此,大家都叫他“泥腿子書記”。
記者問高寶軍:“普蘭是您在阿里工作的第一站,您會想念那兒的老百姓嗎?”
“當然想啊!記得離開那天,本來不讓他們送,也不允許(這樣做)。可沒想到,幾個鄉(xiāng)鎮(zhèn)的干部,所有村的村干部,中尼邊境上的邊防戰(zhàn)士,還有寺廟的僧人,都來了……”沒說幾句,高寶軍已是哭腔,淚水在眼里直打轉。
“聽說您在普蘭工作期間,老母親做過兩次大手術,您都不在身邊?”記者繼續(xù)問道。
“我那兩年都在重要崗位,沒辦法回去。盡管工作上感覺干得挺充實,也有了一些成效,可對家人、對孩子照顧得就少了一些。‘魚和熊掌不能兼得’……這只能是盡忠盡不了孝,盡孝盡不了忠,只能顧一頭。”此時的高寶軍早已是熱淚盈眶。
更出人意料的是,2016年3年援藏期滿后,高寶軍主動申請從延安調到了噶爾縣工作,由一名“援藏干部”成為了一名“在藏干部”。
阿里,早已成為高寶軍的第二故鄉(xiāng)。
精神的力量
離開阿里前,記者來到了位于噶爾縣孔繁森小學里的一座教育史館,這也是孔繁森紀念館。走進紀念館,一尊莊嚴肅穆的雕像矗立在記者眼前,讓人肅然起敬。
這就是阿里人民始終銘記的老書記、援藏干部的楷??追鄙尽?/p>
24年過去了,可時間并沒有沖淡孔繁森精神帶來的感動??粗笆褂玫暮唵蔚貌荒茉俸唵蔚纳钣镁撸豢粗钊牖鶎?,與各族群眾、基層干部、邊防戰(zhàn)士等在一起的一幅幅照片;看著他工作途中遭遇車禍后,阿里各族干部群眾撕心裂肺地哀哭畫面,記者的內心被深深感動了。
這就是精神的力量!
“5年來我前前后后來了有十幾次,每一次都是一種感動、一種鞭策??追鄙臼俏覀兠恳粋€黨員干部學習的榜樣。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將永遠激勵著我們這些援藏干部!”高寶軍一邊介紹紀念館里的照片一邊說。
援藏是艱苦的、孤獨的,時常又是危險的。據記者了解,僅2013年至2016年3年,1513名(含中途輪換人員)第七批援藏干部有421人(次)患過肺水腫、腦水腫等高原性疾病,63人因公受傷,有的還像余波一樣長眠在了這片熱土上。但艱苦的環(huán)境沒有嚇退這支隊伍,他們奮戰(zhàn)在西藏各個戰(zhàn)線上,為西藏長足發(fā)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我們會盡力避免,但有時候這種犧牲是你必須面對的?!备邔氒娞寡?。
全國政協(xié)委員、西藏天極稅務事務所所長張驍是位藏二代。因為父母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在援藏中做了大量工作,他耳濡目染,對以孫向軍和高寶軍為代表的援藏干部非常欽佩。他說,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西藏精神”,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孔繁森精神,再到新時代的“孔繁森”精神,這是一種偉大的傳承。各個時期的援藏干部為西藏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拔覀儾荒芡涍@些援藏干部,他們精神需要永遠發(fā)揚?!?/p>
采訪結束了,記者乘坐的越野車奔馳在廣袤的高原上。車窗外,油畫般的景色一幕幕掠過:清澈的獅泉河,連綿起伏的雪山,一望無際的草原,明鏡般的湖水,安靜的藏野驢,奔騰的雅魯藏布江……這是孔繁森熱愛的山山水水,這是一撥又一撥援藏干部守護的熱土。
(轉載于《人民政協(xié)報》2018年11月26日第一版)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