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8日早晨,剛進單位,手機響了。
“我們剛剛商量了,請你聯系卓瑪,把助學金轉給她吧!”
龍年開工第一天,我接到重慶市第六批援藏干部的電話。援友開年委托的頭等大事,就是給卓瑪轉助學金,讓她安心好好讀書。
卓瑪是十多年前大家在昌都援藏時舊友的女兒。生活無情,卓瑪的父親壯年早逝。援友有愛,想方設法,幫助她來重慶上學念書。
第一次來重慶,卓瑪由媽媽和弟弟千里陪伴。第二次來重慶,卓瑪約同學一塊。一次次走出高原,卓瑪變得越來越獨立自信。
我趕緊點開微信與卓瑪聯系。卓瑪說她和同學已經約好,隔幾天就一起出發(fā)。末了,她還留言:“寒假我和媽媽準備了一點風干牦牛肉,到時候一塊兒給你們拿過去,謝謝你們了!”
多么善良懂事的孩子?。∥业男睦锱笱蟮?。一次援藏,終身結緣。思緒飄飛,那些雪域高原上經歷的一幕幕,不斷在眼前浮現。
寫給拉姆的信
“拉姆你好!祝賀你戰(zhàn)勝艱難險阻,進入大學的知識殿堂?!?/p>
這是9年前的高考之后,受重慶援友們委托,我提筆寫給藏族女孩拉姆的一封信。
2010年,進入雪域高原后不久,33名重慶援藏兄弟姐妹捐出生活補貼,設立助學基金。拉姆等多名農牧區(qū)藏家孩子,就是其中首批資助對象。
“我們都還記得第一次見到你的情形。在昌都市一中的教室里,你扎著馬尾站在講臺上,羞澀地領取第一份助學金。第二次相見,是在你輟學后的家里。大家紛紛給你的爸爸做工作,鼓勵你要繼續(xù)讀書。你紅著眼,一次次給我們斟滿酥油茶,轉過身去,卻已是淚如泉涌?!?/p>
那年夏天,得知拉姆輟學的消息,大家立即趕往她家了解情況。第一次上門尋找,家中沒人。不久,重慶援藏干部再次出發(fā),終于找到了拉姆。原來,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拉姆的3位親人相繼去世,父親考慮到家里經濟拮據、農活繁重,不讓女兒繼續(xù)上學了。在屋子里,大家不斷給她父親做思想工作,并為拉姆捐款,拉姆父親最終點頭,同意讓孩子繼續(xù)上學。半個多月后,在我們的陪同下,拉姆高高興興地重返校園。
“現在,你用自己的奮斗努力,順利考入大學,給了自己和所有愛你關心你的人一個響亮的回答。這個新學期,雖然遠隔萬水千山,但我們堅持用這樣的方式,一路相隨,為你加油鼓勁。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掌握豐富知識和本領的你,也會如駿馬雄鷹一般,在雪域高原的藍天麗日下一展風采。”
時光流淌,信件寄出后的第4個金色秋天悄然來臨。就在這一年,拉姆大學本科畢業(yè),回到高原農牧區(qū)工作。拉姆興高采烈地給我們發(fā)來消息:“我考上鄉(xiāng)村專干了,希望我能為國家為人民為家鄉(xiāng)貢獻出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我會接著奮斗……”
益扎益西兄妹的蝶變
認識益扎很偶然。進入高原后,一個秋日的上午,我滿懷好奇地去逛昌都老城區(qū)。在一片破舊的院落中,發(fā)現了在窗戶后面作畫的他。
益扎熱情地邀請我進屋坐坐,他的老婆忙著打酥油茶,他的母親和妹妹不停地給我添清茶,他的姐夫搬起羊頭舉在頭頂讓我拍照,益扎一家子清晰地留在了這些影像中。
后來,我經常在周末去看益扎作畫。益扎的妹妹益西正在念中學,每次她總是樂呵呵地斟茶,然后端坐著聽我們聊天。每當看到益西坐在旁邊,我就問她學習情況,順便還跟她學習藏語發(fā)音,臨走前總會念念叨叨說好幾遍:“一定要好好讀書,世界那么大,要走出高山峽谷,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p>
那時益扎的老婆挺著個大肚子,身體瘦瘦的,面色蠟黃??粗眢w很虛弱,我建議他把老婆送到醫(yī)院讓醫(yī)生接生,以免出意外。益扎擔心地問:“要花很多錢嗎?”援藏后我去過醫(yī)院,知道有很優(yōu)惠的醫(yī)療政策,農牧區(qū)婦女住院生孩子是可以報銷全部費用的。我趕緊把政策講給他聽,還把工作中認識的一位婦產科主任介紹給他。
“孩子在醫(yī)院順利出生了,老婆孩子都安全,我當爸爸了!”3個月后,益扎樂滋滋地打來電話。
不久后,我和援友勇哥一起登門祝賀,送上小紅包,益扎家中一派喜氣洋洋。
如今,益扎走出藏東高山峽谷多年,在西南的大都市開了唐卡畫廊,帶著一幫畫師走南闖北精心繪畫。
妹妹益西發(fā)奮讀書,考上江蘇省南京市一所大學,現在已經是高原氣象方面的“小專家”了。
激蕩心靈的歌
“走過了千山萬水,還是我的昌都最美,走過了人海茫茫,最美還是昌都的姑娘……”這首《情醉昌都》,是昌都歌舞團小伙向達為藏東大地寫的歌。
面對雄奇的大美山川,向達詠唱出別樣的柔情。當那銀鈴般的嗓音響起時,我不禁聽呆了。于是在瀾滄江畔歌唱的向達,成了我拍攝的一條藏東文化新聞的主角。那些天,他那悠揚的歌聲在昌都的街頭巷尾回蕩。
向達說,壓根沒有想到,他會在只播大人物的電視新聞上出現那么久。從那以后,向達經常邀請我到他的家里去坐坐。
向達的夢想在遠方,他想去看外面更廣闊的世界,渴望能繼續(xù)讀書學習,還要寫更多的歌,編更好的曲。我們相互拜師,我?guī)恼站幤?,他教我學藏語唱藏歌,吉他聲、歌聲不時在院子里響起。
音樂是最美的語言。在破舊的老木屋下,我陸續(xù)結識了昌都歌舞團的向達、旺堆、洛松等年輕人。恰逢演出在即,他們每天都在緊張地排練。在節(jié)假日和工作空隙,我常常跑到歌舞團,看向達、旺堆、洛松和伙伴們排練節(jié)目,與他們一起彈吉他,唱各種各樣的歌。
向達,一直追逐著走向遠方的夢想。兩年后,他自學考上西藏大學,讀完五年本科后保送讀研,專攻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旺堆,進入大學進修,華麗轉型做編導。洛松,考入北京舞蹈學院深造,在名師指導下學習中國民間舞蹈。他們與伙伴們一起,編排參演多臺大型民族歌舞,多次奔赴海外表演,開展國際文化交流。
“洛松主演作品獲得荷花獎金獎!”“向達創(chuàng)作歌曲獲得全國金獎!”最新看到他們,是在不斷獲獎的消息中。當年的一個個青蔥小伙子,如今已成為雪域高原文化繁榮騰飛的帶頭人。
一次援藏行,一世高原情。
因為援藏,我們結緣,來自天南海北的我們,與雪域各族人民相識相交相融。心懷熱愛,一起奮斗,把答卷寫在廣闊天地間,把答卷寫進時光的河。
往事如昨,青春不遠,我不禁哼起了這首歌:
“青春帶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剩一片感動在心窩……”
(作者系重慶市第六批援藏干部)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