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孔雀河仿佛帶著怒氣的孩子,急速淌過了山谷夾峙中的仁貢、多油兩村后,到了普蘭縣城附近,一下子又放緩了腳步、換了個性子,變成了溫柔的姑娘,孕育出了全縣最為富庶的普蘭盆地,這里盛開著金黃的油菜花。
赤德村坐落在孔雀河與支流扎拉河交匯處隆起的平坦高地上,與普蘭縣城隔河相望。遠遠望去,一幢幢白色民居珍珠般地嵌于綠色的青稞田中,村級組織活動場所辦公樓樓頂“固邊穩(wěn)村”四個大字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無數(shù)個寒冬酷暑里,一代又一代的赤德村民兵始終把這四個大字記在心里,以無畏的勇氣、堅韌的毅力為祖國巡邊守邊,在風雪邊境線上筑起了一道道銅墻鐵壁,彰顯了中國邊境一線老百姓的拳拳赤子之心。
邊防一線鑄忠誠
穿過風吹麥浪的青稞田,順著修通到每家每戶的硬化路面,在一棟有著大院子的兩層高的白色小樓前,記者見到了63歲的老民兵多吉加布。
雖然今天的他看起來身形微胖、略顯佝僂,只是一個尋常的老人,但一張27歲當民兵的老照片,足以見證年輕時的他,是有多么英姿煥發(fā)、帥氣逼人——那是在上世紀70年代,多吉加布響應祖國號召,前往赤德村通外山口駐守前留下的珍貴記憶。
“那會當民兵的條件確實很艱苦,帳篷、食物全靠自己背上山去,走到哪里累了,就在哪里生火過夜?!倍嗉硬颊f,“上去一次要20多天,而且沒有一分錢的補助,全靠大家自覺?!?/p>
盡管如此,當村里召集民兵的時候,多吉加布和其他村民依舊爭先恐后地報名,生怕自己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沒能派上用場而抱憾終生。
值得多吉加布驕傲一輩子的是,他不僅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wù),還在最關(guān)鍵的時候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那是在某次執(zhí)行駐守山口的任務(wù)時,一名窮兇極惡的歹徒突然闖入了他們的點位,準備將帳篷中的物資搶走。多吉加布與其他幾名民兵發(fā)現(xiàn)后,與歹徒展開了殊死搏斗。
“當時我們每個民兵都配了槍支,也接受過射擊訓練。危機時刻,我一槍擊中歹徒的腿部,將倒地不起的他成功抓獲,交由相關(guān)部門處置?!闭f到這里,多吉加布的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經(jīng)歷過生與死的考驗,多吉加布更加無畏與堅定,成為赤德村民兵中的典范和大家口耳相傳的英雄。在為祖國戍邊10余年之后,他卸下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返回家中陪伴妻兒。
時光荏苒,如今民兵們巡邏和駐守的條件已今非昔比,多吉加布也住進了2018年建成的380余平方米的邊境小康村新居,國家還免費為他們建了一個400余平方米的大院子。
40多年前,多吉加布在風雪山口,在槍火聲中守護著腳下這片土地的安寧與繁榮;40多年過去了,他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衣食無憂地安享晚年。
他把青春奉獻給了祖國,祖國從不曾忘卻;他把榮光留在了那個時代,時代也一直銘記。
縱然歲月催老了容顏,但他每次不經(jīng)意間眺望遠方群山的目光,依然炯炯有神。
“懶漢”化身守護者
提起白瑪次旺,在赤德村那可是鼎鼎有名。
據(jù)赤德村黨支部書記嘎瑪扎西回憶,當年白瑪次旺懶到連自家的地都不種,整天喝酒,不務(wù)正業(yè),就靠著國家的政策性補助維持生計。
為了幫助白瑪次旺轉(zhuǎn)變思想,赤德村“兩委”班子和脫貧戶輪番上門教育勸導,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特別是隨著“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白瑪次旺終于開始盤算著換個活法。
2017年,白瑪次旺不僅開始種地做家務(wù)了,更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47歲的他甚至加入了赤德村“紅袖標”民兵隊。
“我們村規(guī)定18歲—40歲的男性都要義務(wù)加入民兵隊,長期駐守卡點,人手很緊缺。村里見他轉(zhuǎn)變得很積極,便試探性地征求他的意見,沒想到他非常爽快地答應了?!备卢斣髡f。
2017年11月,白瑪次旺隨著民兵隊,人生中第一次來到了駐守的卡點,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卡點上掛了許久的國旗取下來,升起了一面隨身帶上山的嶄新國旗,注視良久。
“如果沒有國家政策性補助養(yǎng)著我,我可能都活不到現(xiàn)在,所以我想向祖國表達一下我的感恩之情?!卑赚敶瓮f。
此后的日子里,白瑪次旺在卡點上無論苦活累活都爭著干,巡邏時也手舉國旗走在隊伍最前面,每天例行的兩次巡邏從來沒有落下過,讓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從2017年底至2019年6月,除了每個月一兩次下山采購物資、換洗衣物外,白瑪次旺其余時間都在卡點上駐守,甚至沒有請過一天假。他說,這是為了把過去虧欠國家和村里的彌補回來。
在高海拔的卡點上連續(xù)待了一年半的時間,快50歲的白瑪次旺身體終于扛不住了,在村里的安排下,從山上撤了下來。此后,盡管身在家中,但他始終心系卡點,遇到人手不足的時候,他依然會上去替大家值守。
白瑪次旺年近半百重燃對生活的希望,承擔起守護神圣國土的責任,這既是黨和政府對他教育引導的結(jié)果,也體現(xiàn)了赤德這片土地戍邊精神的傳承。
熱血青春灑邊關(guān)
在赤德村某處通外卡點上,記者見到了正在這里值守的民兵巴桑。
這處通外山口,早晚刮著呼嘯的大風,白天炙熱的陽光直射地面,在這樣冰火交織的天氣里,被曬得皮膚黝黑的巴桑依舊筆直地挺立在帳篷外,一絲不茍地履行著值守的責任。
2011年,年僅19歲的巴桑帶著滿臉的稚氣,懷著對祖國的熱愛,正式加入了“紅袖標”民兵隊。到了2019年,被村里安排到卡點駐守。
“我們卡點所在地平均海拔4500米,過去不遠就是山口和邊境線,那里海拔超過了5000米,我們每天要到那里巡邏2次以上,每次3個小時左右?!卑蜕τ浾呓榻B道。
除了海拔高,巡邏線上很多地方根本沒有路可走,只能手腳并用地爬上去,就這樣走遍了邊境線上的山山水水。每次巡邏回來,身上帶點傷對巴桑來說已是習以為常的事了。
與白瑪次旺一樣,守卡期間,巴桑幾乎沒有下過山。從26歲到30歲,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全部奉獻在了卡點上,至今沒有成家。
日復一日地巡邏站崗,任誰都會覺得單調(diào)枯燥,更別提青春年少的巴桑了?!拔乙苍脒^放棄,但看著那些年紀比我還大的民兵都在堅持,他們也反復地鼓勵我,說這是我們赤德老百姓應該為國家做的事情,就重新振作起來了?!卑蜕N⑿χf,“在山上也沒法去想成家這些事,只能回去之后再看吧,應該會有姑娘在等我吧。”
這就是赤德村的民兵,無論是年事已高的多吉加布,還是亡羊補牢的白瑪次旺,亦或是風華正茂的巴桑,他們的生命中或許沒有錦衣玉食、光彩照人,甚至說不出什么豪言壯語來,但卻把忠誠與擔當烙在了祖國的大地上。
(記者 達珍 張曉明 溫凱 劉倩茹 洛桑旦增 永青)
關(guān)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wù)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wù)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quán),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